疏调思想中的气与气机

“气”原本是我国古代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由于哲学与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因而被引进到医学理论中来。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并由此而奠定了《黄帝内经》理论的唯物主义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维系人体生、长、壮、老等系列生命活动之气的来源与构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一为“人气”,是胚胎形成之初由父母授给的先天精气,该气储存于新生命的肾中,为个体生命之始的元气原气或根气;二为“地气”,是脾胃受纳饮食后游溢散布出之水谷精气与悍气,供机体营养、温煦,防护等之用;三为“天气”,是由肺吸入的空气中之精气,亦是诸气之源。天地二气乃后天精气,源源不断地充养着肾中之先天精气。如此由天气、地气、人气三合一而成的人体之气,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又分化为众多的、具有不同功用的人体诸气,具有各自的运动方式、形态与规律,最终又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多元化的矛盾统一体。而人体诸气总的生理功能不外是:温煦人体,使之保持恒定之体温;捍卫人体,抗拒外来之病邪,防止其入侵;推动体内营血之循环,津液水精之输布固摄体内之血液,津液及精液,避免其妄溢和过度耗损;保持人体在外界水谷气入体后的新陈代谢之有序进行,因此《难经·八难》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也”。

气机,即人体诸气的相互联系与运行机制。中医学的气机是一个多元性的共同维系着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功能系统,包括着脏腑、经络,营卫之气等的出入、升降、循环、转化等规律性的运行活动。人体的生命活动依靠的是体内气机的有序运行,使人身气血阴阳保持着相互间的动态平稳与和谐。病理变化的产生往往与体内气机运行障碍或失常有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愈加剧烈,人类正不断经受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健康的危害。部分人群情绪调控能力差,情志不舒,极易忽视自身情绪的应性调节,加上平素饮食作息不规律,饥饱失常或嗜食辛辣、甜腻与难消化物,再加上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调。人体由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变。

疏调气机治疗法即根据气机失常之具体情况“矫枉纠偏”、“拨乱反正”、“削其有余,补其不足”,助其复原,疏调脏腑经络诸气及其功能活动,使人体气血阴阳等达到平和状态。《医宗必读》云:“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景岳全书·杂证漠·论调气》中又云:“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人之多难者,在不知气之理,并不知调气之法”。人体气机疗法,以疏利肝气与调护脾肾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为基础,同时兼顾其他有关并发证候而统筹处治,而并非单纯之疏肝理气解郁所能圆满实现治疗之目的。因此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既可促进肝之疏泄条达功能,又能顾护先后天之本的肾脾气机,再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其他必要之治法,选用针对性药物组成方剂灵活施治。此理念对于治疗人体气机失常所导致各种病证甚是全面。

​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勿忘对病体气机之疏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