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辨证方法

便秘,这一症状在医学上被描述为便结不通,排便时间异常延长,或是虽有便意却艰涩不畅。这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而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潜在症状,有时甚至会演变成更为复杂的衍生病状。历史上,伟大的医圣仲景曾经提出过阴结、阳结、脾约等理论,还详细描述了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以及热燥风畅等多种便秘类型。然而,景岳医家认为这些分类过于繁琐,缺乏确凿依据,反而让人困惑。他主张以有火无火为准则,简单地将便秘分为阴结和阳结两类。

便秘的本质责之于大肠,但实则与脾胃和肾的功能密切相关。便秘的成因多种多样,有因燥热内结导致津液不足,有情志不和引发气机郁滞,有劳倦内伤使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有跌打损伤导致的气滞血瘀,还有痰浊内伏使得肠道闷塞难通。因此,便秘的病因和病机相当复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虚实两端。

实秘包括热秘、气秘、瘀血秘和痰伏秘四种。其中,热秘的典型症状为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舌红、脉滑实;气秘则表现为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瘀血秘多由跌打损伤、手术、流产等因素导致,常见灯笼热(外凉里热)的脉象,也可出现沉迟沉弦的脉象;痰伏秘则是痰秘的一种,症状与瘀血秘相似,但旧籍中并未记载。

虚秘则包括气虚、血虚和阳虚三种。气虚型便秘表现为虽有便意但虚力难出,努挣则汗出疲乏,便不干硬,面色晄白,气怯舌淡,苔薄脉虚;血虚型便秘则伴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等症状,舌淡脉细涩;阳虚型便秘则表现为大便艰涩难出,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便秘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常常困扰医患关系。特别是对于“习惯性便秘”这一顽固症状,患者常常迁延日久,用各种方法治疗却效果不佳。因此,对于便秘的治疗,必须深入了解其病因和病机,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中,对于热秘的治疗原则,主张使用麻子仁丸。然而,这一观点似乎有待商榷。脾约之候,通常表现为津液枯燥,大便硬结而小便频繁,脉象浮涩相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热邪确实存在,但津液的亏损才是主要矛盾。因此,将其强行命名为“热秘”,可能会让人产生疑惑。

对于热秘的治疗,实际上承气系列方剂更为贴切。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上有着严格的法度,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把握,不可有丝毫错乱。当热秘伴有伤津时,可加用增液承气汤;若有郁火,则辅以更衣丸;若燥热不甚,但大便通而不爽,可服用青麟丸。这些治疗策略都显得合情合理。

对于气秘的治疗,采用六磨汤是正统之法。若病情较重,可酌情加入黄芩、栀子以增强疗效。对于瘀血秘的治疗,通常采用跌打损伤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若病情严重,常规方法无效时,可考虑使用血府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进行加减治疗。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还可考虑使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等方剂,并结合承气更衣丸法,以应对顽固的瘀血秘症状。

对于痰秘这一病症,实际上是指习惯性便秘。对此,朱老以李东垣的升阳除湿防风汤为治疗大法,药用白术、莱菔子、半夏、防风、羌活、柏子仁、枳实、槟榔、厚朴、柴胡、甘草等药材。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冬季可加用附子,夏季可加用荷叶。这一立法显得十分妥帖,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加以运用和学习借鉴。
虚秘门中,对于气虚者的治疗,黄芪汤与补中益气汤确实堪称经典。这两种方剂,能够补中益气,提升身体的元气,对于气虚便秘的患者来说,效果尤为显著。教材的描述,无疑是对这两种方剂功效的精准诠释。

然而,在虚秘之中,还存在虚实夹杂的情况。此时,可借鉴王孟英的补中益气汤加大黄的治法。这种组合,既能补虚,又能攻实,真正做到了虚实兼顾,十分合适。

至于血虚便秘,润肠丸和五仁丸无疑是良方。这两种方剂,能够润肠通便,养血润燥,对于血虚引起的便秘,效果十分明显。

对于阳虚便秘,教材称之为冷秘。治疗时,常选用景岳济川煎加肉桂和半硫丸。然而,阳虚便秘也有寒未实和寒实之分。对于阳虚寒未实的患者,教材的方法十分妥帖。但对于阳虚寒实的患者,则需要选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桂附理中加大黄,甚至温脾汤等方剂,才能取得确切的疗效。

治疗便秘,除了内服的方剂,还需注意外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详审患者是否存在陷胸汤证的情况。此外,日常的锻炼和饮食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治疗便秘,恢复身体的健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