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不愿意喝药,那就试试外敷吧,效果一点不比喝药差
外敷法是将药物捣烂或研末,加入水、醋或其他赋形剂调匀后涂敷于体表,使药物性能从皮肤或循经络传导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小儿由于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对药物反应比成人明显,故采用外敷法后,药物的性能较易发挥作用。
又因小儿服药困难,故古代医家对外敷法颇为重视。如清代陈复正在《幼幼集成》里即记载了多种外治疗法。吴尚先《理瀹骈文》、李时珍《本草纲目》、赵学敏《串雅外编》中亦均载有不少外敷疗法,共中有相当部分可移用于治疗儿科疾患。
受前贤启迪,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儿科常见病和一些急性病,除少数重证患儿尚需配合内服药外,多采用外敷法而取效。现撷数则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吴茱萸末外敷涌泉穴治咽喉口腔疾患
- 例1
朱某、女、5岁,1979年9月6日初诊。
发热3天,咳嗽,喉痛、吞咽痛增,曾呕吐一次。检查:咽红肿,扁桃体Ⅲ度肿大,苔薄黄,脉滑数。证属火热上攻,发为急性乳蛾。
治用吴茱萸研末,加少量面粉、蛋清,调和成两小饼,敷双侧涌泉穴,一日一换。另用生老蒜一瓣捣如泥,取黄豆大一块,敷贴乳蛾相对的颈部皮肤上,外用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如起水泡,用针消毒后刺破放水再贴)。
经以上处理1日,诸症减轻,扁桃体恢复正常。
- 例2
胡某,女,1岁、1974年11月3日初诊。
舌尖糜烂,咽痛近旬,形瘦神萎,四肢清冷,舌淡脉细,指纹淡青。证属痰浊夹心火上炎,发为口糜之证。
(1)辰砂1.2克,生甘草3克,姜半夏4.5克,通草3克,附子1.2克。2剂,水煎服。
(2)吴茱萸4.5克,研末,加醋、面粉各适量调敷两涌泉穴,1日1次。服药2剂,敷药3次,诸症皆除。
以上两例均由火热上炎所致,采用吴茱萸末外敷涌泉穴。
其作用机理,正如《本草纲目》所云:“茱萸辛热,能散能温……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英末酷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此处所述,即引火归原,导热下行,为上病下取之法,故而取效。
余每在临证中、举凡由火邪上炎引起的一切疾患,如急性扁桃体炎、口舌糜烂、婴儿雪口、重舌、马牙等病证,运用吴茱萸敷涌泉均有良效。如全身症状严重者,兼用内服药,内外合治,收效更捷。
二、生半夏、生香附外敷涌泉穴治螳螂子
徐某,女,1个月,1976年4月4日初诊。
患儿于产后二十天常啼哭不乳,入夜尤甚,现伴发热,目赤羞明,大便溏泄。检查:口腔两颊部有硬肿隆起,状如果脯,妨碍咀嚼,诊为螳螂子。
方用生半夏、生香附各等分,研末加蛋清和面粉,调如镍币大,敷双侧涌泉穴。经敷5次后,螳螂子消失,它症亦愈。
螳螂子为小儿两颊内肿硬隆起的颊脂垫,常致婴儿啼哭不乳,故亦名“妒乳”。此证多因婴儿胎火过盛,蕴于阳明,而半夏、香附均入阳明经,外敷涌泉穴可引蕴于阳明经的胎火下行,故可取效。
若加吹冰硼散,则收效更佳。另外,如上法无效时,还可改用生地12克,樟脑2克,共捣烂,敷两手心,纱布包好,24小时换药1次,一般3次即可痊愈。
三、疳积散敷脐部治疳积
吕某,男,3岁,1978年7月6日初诊。
近月来患儿形体逐渐消瘦,纳谷不香,时欲呕吐,口渴喜饮,烦躁易怒,大便时干时溏,夜卧齘齿。观其面黄发稀,腹胀叩之如鼓,舌苔厚腻,指纹紫滞。诊为疳积。治以消积理脾,软坚去滞。
方用疳积散:桃仁、杏仁、大黄、山栀各6克,芒硝9克。上药共研末,用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敷脐部,每日1换,3次即愈。
疳积的发病原因,总不外饮食失调,喂养不当,过食生冷肥甘,致使脾胃损伤,形成积滞,积久化热,伤耗津液,日久成疳。
疳积散具有泻下活血的功用,加入酷、酒作为引导,更可使药力从表达里,以收清热通便之功。热清便通,则脾运得复,积滞得消,疳乃自愈。
四、白芥子敷肺俞穴治哮喘
陆某,男,6岁,1980年1月20日初诊。
肺炎后久咳未愈,痰多白稠而难出,近因感受寒邪,咳嗽加重,咽中痰鸣,气喘吁吁,难以平卧。咳甚作恶,胸闷纳呆。诊为脾肺气虚,复感寒邪。治以温散寒痰。
白芥子、甘遂等分,研末,取适量面粉调敷两侧肺俞穴,胶布包贴,隔日一换(如有水泡,挑破放水后,七天再敷)。经5次贴敷后哮喘终平。
小儿肺炎后期,往往两肺湿罗音不易消失,一旦受凉则易复发,故应及时处理。然全身用药效多不佳。
后在《张氏医通》用白芥子涂法治冷哮的启示下,用此法外敷治疗本证每每收效。原方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姜汁等药。
考虑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用药不能过于辛温,以免伤阴。故舍去细、麝等香燥之药,单用白芥子、甘遂研末外敷。实践证明,舍去细、麝后,本方对肺炎久治不愈引起的喘咳亦有良效。
五、丁桂散敷神阙穴止腹泻
方某,男,5个月,1978年9月8日初诊。
素体脾虚,腹部胀而软,常排蛋花样粪便,量多,溲短少,肠鸣漉漉,口不渴,苔白润。诊为脾虚腹泻。治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丁香、肉桂等分,共为末,取少许口涎调敷神阙,三日一换,两次即效。
腹部为阴中之至阴,属脾所主,而统辖一身阴经的任脉,又正经过神阙穴。故用健脾散寒,温通行滞的丁桂散敷脐,可振奋脾阳,促进运化,驱散阴经之寒凝,使泄泻得止。
六、五倍子、辰砂敷神阙穴止盗汗
鲍某,男,5岁,1977年9月16日初诊。
盗汗已2年,屡治不愈,经X线透视为“肺门淋巴结核”。诊见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㿠白,食欲不振,时有低热和微咳,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细弦。诊为气阴两虚。
治疗除服参麦散加固表药外,再用五倍子6份,辰砂1份,共研末,每取少许,用患儿口津调敷脐中,三天一换。治疗半月汗止。汗止后,改用西药抗痨治疗。
盗汗多为心阴不足,心阳浮越,逼液外泄所致。早在《本草纲目》中即有将五倍子研末,口津调填脐中,止盗汗的记载。今与“养精神,安魂魄”的朱砂合用,通过对统领全身阴经的任脉的直接作用,达到潜心火、止盗汗的目的,故不治汗而汗自止。
石榴果皮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一、药物组成:鲜石榴果皮一两。
二、用法:将鲜石榴果皮砸烂成泥状,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封贴,每24小时换药一次。
三、效果观察:用本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24例。其中单纯性消化不良11例,中毒性消化不良13例(轻度8例,重度5例)。经上述治疗一次痊愈者12例,2次痊愈者5例,3次痊愈者4例,好转者3例,所治病例,全部有效。
四、病例介绍:
李某,女,1岁。吐泻已三天,泻黄绿色水样便,呈喷射状,每日将近20次,呕吐4~5次,少尿,体温39℃,发育正常,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哭声低微。前囟及眼窝下陷,口唇干燥,腹胀,捏起腹壁皮肤良久方展平。
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中度脱水。按上方治疗一天后,尿量增加,腹泻3次,呕吐停止,体温38℃。敷药2次后,痊愈。
五、体会:
石榴果皮味酸涩,性温,具有涩肠收敛作用,为临床上治疗痢疾、泻泄的常用药。肚脐又名神阙穴,具有治疗痢疾、肠炎、腹痛等作用,所以临床上用鲜石榴果皮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效果满意。本方药源广泛,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病人家属可自采、自制、自用,不花钱也可以治好病。因是外用疗法,患儿容易接受,可免除小儿服药的痛苦,深受群众欢迎,有利于巩固合作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