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小的药量也能起作用?

《道德经》中的那句“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以母子相依的生动比喻,揭示了宇宙间万物全息的本质。在现代科学语境下,这可以被理解为全息宇宙定律,它像一根神奇的线,将宇宙的各个角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以DNA信息为例,它就像是一本书的编码,记录着生命的所有秘密。我们只需通过一根头发,便能窥见这个人的全部遗传信息。如果科技足够发达,甚至有可能根据这些信息克隆出一个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是全息宇宙定律的奇妙之处。

同样,中药的神奇疗效也体现了这一定律。以前,我总认为药量小很难起到明显的作用,但随着效果的逐渐显现,我开始慢慢认可这种治疗方法。然而,其背后的原理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次,听一位高人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即使只是从熬好的中药中取出几滴,放入水中溶解,这一瓶水便充满了药物的信息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瓶水的治疗效果竟然与那一袋中药无异。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的那句话,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一滴水可以反映出整个大海,一片叶子可以透露出整个森林的信息。这就是全息宇宙定律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奇妙和神秘,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和珍视生命的每一刻。

天生万物,各具其性,人得天地之全气,实乃万物之灵长。在中医的眼中,草木鱼虫生灵皆得天地之偏气,它们并非简单的自然元素,而是纠正人体偏差的宝贵资源。中医之道,无非四气五味,深邃而玄妙。

当我们将草药含在舌头下时,那淡淡的气味便开始在口腔中振荡、放大,仿佛炒菜时加入的佐料,虽量少,却能让整道菜充满其独特的味道,影响着我们的整体感受。比如那零点几克的熟地,它真的能补充一个百斤以上身体的液么?其实,这并非熟地的直接作用,而是它那特殊的气味,与我们的舌头、身体共同振荡所产生的效应。

韦老曾言,人体内有两大系统,一是命门—经络的稳态系统,另一则是“心”这个意识系统。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它如同大海中的暗流,虽不易察觉,却能左右我们的情绪和选择。而振荡中医正是通过含服草药,影响这一意识系统,逐步放大其效应,好比一个杠杆撬动整个地球,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如此看来,中医之道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共生之道。它让我们明白,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它们,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开锁的方式多种多样,正如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出不穷。有人以斧头劈开锁芯,这是力大无穷的直接方式;有人用钥匙巧妙旋转,这是智慧与技巧的结合;甚至有人用铁丝巧妙解锁,展示了出奇制胜的才能。这些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让锁打开,达成目标。

在中医的振荡疗法中,同样体现了这种多样化的智慧。医生通常只需使用约1克的药量,这药量大约与黄豆粒相当,便能达到如用钥匙开锁般的效果。这种疗法追求的并非力量的堆积,而是巧力的运用,尽量减少因过量用药而可能带来的“药伤”。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通过分辨脉象的虚实,医生能够准确抓住疾病的主要病机。在整体一气的振荡理论指导下,医生用药如同用钥匙开锁,只需轻轻地触动一下“机关”,便能调整整体的气液循环状态。这种调整不仅是对病症的直接治疗,更是对整个身体系统的全面优化。随着整体状态的改善,局部的功能障碍也会自然得到缓解。

这种临证察机、因势利导的治疗方式,正是中医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在中医的振荡疗法中,用巧力开锁的智慧,不仅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更让治疗过程变得轻松而高效。

流感的调理

案例1

患   者:男,30多岁,体虚多汗,兼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咳嗽、流鼻涕。

脉   象:脉浮弱,有表热。

分   析:这个脉象让我想起了千古名方桂枝汤,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证,鼻鸣干呕,苔白不渴。

用   药:于是我用了桂枝0.3克,白芍0.3克,甘草0.2克,干姜0.3克。

反   应:用完以后,过了没多久,他开始收汗,身上那种虚的感觉也消失了。当时他觉得好神奇,我再摸脉象,脉在排寒湿,脉象已经开始改善,脉势变宽了。

案例2

患   者:女,50多岁,胸闷气虚、咳嗽痰多。

脉   象:两寸弱,两尺低,关脉力度尚可。

用   药:属于气液阳虚,虚脉,以补为主。考虑到其年纪大,两尺弱,所以用桂附地黄丸,而两寸弱,则加上补中益气丸。

反   应:用完以后,她的脉象开始趋于正常,然后不停地咳嗽,大概持续了3分钟。然后咳出好多痰,她说胸口不闷了。再摸脉,整体脉力度起来了,趋于平和。

总   结:补中益气丸甘温除热,可补益脾胃之气,通过补脾胃,土能生金,进而能让肺好起来,滋补寸部,达到调理肺部的效果。这些都是气机枢转,津液输布,土能生金伏火的结果。

用滋阴药来化瘀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瘀不容易化。其实,如果你有在家洗过碗筷的话就知道,脏碗放久了就不容易洗,但是用热水泡一下,附着在上面的米粒菜渣就会变软,这时候轻轻一擦就洗干净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化瘀的时候可以先润一下,给干涸的土壤浇上水,等土壤变松软,再清理就很容易了。

案   例

患   者:男,39岁,肩膀痛。

脉   象:左寸关涩,有颗粒。整体脉紧,弦。

分   析:说明患者肩膀有瘀堵,并且身体有寒。

用   药:先用肉桂0.3克,熟地0.2克。

反   应:用完药,过了几分钟,发现患者的脉象变了。整体脉变软,尺脉有力,左寸关涩感也减轻,变成小小的气泡感。

用   药:于是用丹参0.2克,怀牛膝0.1克。

反   应:又过了几分钟,发现脉象基本正常了,他说自己的肩膀不怎么痛了,感觉松开了。

总   结:总体来说,滋阴药量不能太大,要一点点润一下就可以了。不然多了会产生湿气和痰,患者本来就堵,可能会变得更加的严重。滋阴是一个缓慢过程,要一点点的渗透进去,等脉变软了,再用化瘀药,甚至有时候都不用化瘀就被水冲开了。

腰肌劳损的调理思路

案   例

患   者:一位同学,他说最近腰痛又犯了,肩膀也疼,整个后背不舒服,体质非常差。

我说,那我给你用药试试。他死活不肯,说别开玩笑,记得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跟中医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我跟他磨了半天,在我软磨硬泡的坚持下,他终于答应尝试一下。

脉   象:摸了他的脉象,整体脉偏弱,有一点濡,脉管不够充盈,摸起来像琴弦一样,左寸寒弱,右关偏大但还没形成郁脉。

用   药:白术0.2克,茯苓0.2克,葛根0.15克,肉桂0.1克,桂枝0.15克,干姜0.2克,熟地0.1克。

反   应:过了两分钟,他看我的眼神变了。他说,怎么感觉眼睛明亮一些,脖子更不舒服了,但是能感觉病在好转,没有那么麻木的感觉。肩膀时不时会疼一下,然后腰松了很多。又过了几分钟,他感觉脖子后面一股热气往上走,腰轻松了。

脉   象:再摸脉,脉的弦弱现象已经没有了,寒气应该排出了,濡象也没了,整体脉松软很多,但是脉的力度更弱了。

用   药:于是给他补了黄芪0.3克,熟地0.1克。

反   应:用完以后,他感觉腰不疼了,舒服了。但是肩膀一直疼,感觉脖子后面不停地有热气出来,很舒服。

总  结:《金匮要略》讲腰痛是“久久得之”,是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而久之就得了腰痛,而且“病属下焦”。

病因为水湿,那么用苓术利湿;病性为寒,就用甘草干姜温下寒。药对证,吃了就会“腰中即温”,也就不再冷痛了。这里可以看出,水湿导致的腰痛,用茯苓白术利水祛湿就对了。如果腰痛不是由于下焦虚寒,而是新发的太阳经输不利所致,当然就用葛根汤加苓术,或者如胡老用桂枝汤加苓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