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虚实挟杂必会误诊误治

 “虚实的病机,既有纯虚纯实之证,更有虚实夹杂之证,纯者易治,杂者难 疗。因虚实夹杂,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或虚多而实少,或虚少而实 多,或虚轻实重,或虚重而实轻,或虚急而实缓,或虚缓而实急,错综复 杂,变化百出”(《中医各家学说》,224页)。

其一,难明虚中夹实证。虚中夹实证,即虚弱证中夹有实邪,以虚为主,实 邪为次的证候。但因病机不同,又分虚中兼实、自虚生实。

如《伤寒论》66 条:“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汗后胀满,属自 虚生实,故用且疏且补之剂。

又据《山东中医杂志》1987年1期,赵法文 《辨误案四则•崩漏》的报道:王某,33岁。一周前早妊人工流产后,出血 淋漓不止,色淡红、暗红相兼,有时有血块。面色萎黄,头昏目眩,四肢疲 乏,纳呆,舌苔正常,脉沉细。病机分析:患者流产后多虚,加之一派气虚 血亏表现,遂以补气、摄血止血为治,药入5剂,诸证如初。详询细察,患 者血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后下腹痛稍减。痛者,淤血之故也,踌躇再 三,若攻逐,恐出血益甚,若补益,止血又枉然无效。忽忆“淤血不去,新 血不得归经”之理,断然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0克,茯苓12克,炒桃仁 15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酒大黄10克,三七粉6克(冲),川芎10克, 益母草10克,2剂后排出淤块数枚,腹痛消失,漏下遂止。本例亦属自虚生 实,治宜先治标实,后治本虚。 

其二、难明实中夹虚证。实中夹虚证,指实邪结聚而兼有正虚,以邪实为 主,正虚为次的证候。因病机不同,分为实中兼虚和自实生虚两种。

《四川 中医》1986年5期刊载姚兵《产后实中寓虚》的报道:陆xx,29岁,初胎产 后二十多天,诊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面色萎黄,恶露淋沥,色紫暗,带 下微黄,频频不止,心悸怔忡,纳少,乏恶时作,舌苔中腻,脉象细弦。姚 氏认为这是产后虚证,兼挟痰湿中阻。治宜补心脾,益肝肾,佐以化痰湿, 畅中焦。处以归脾汤加减,请朱良春老师修改。朱师云:“产后多虚,但不 能忘记,亦有虚中挟实,要权衡虚实之轻重。目前本例主要是痰湿中阻,肝 阳亢盛,致阴阳升降失调,宜先平肝化痰,建中燥湿。”处方:代赭石30克 (先煎),竹沥半夏9克,夏枯草18克,车前子18克(包),苍、白术各9 克,茯苓12克,沉香曲12克,陈皮9克。3剂后,诸症减轻,再服3剂即愈。 

其三、难明虚实相夹证。虚实相夹证往往表现在表实里虚、里实兼虚、上实 下虚、下实上虚等。

清代名医徐灵胎曾治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因 劳大发,腑几不能卧者七日,举家惊惶,延徐视之。余曰:“此上实下虚之 证。”用清肺消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二剂而愈。后岁余病复作,照前方 加人参煎入,而喘逆愈甚。后延徐视,述用去年方而病有加。徐曰:“莫非 以人参和药中耶?”曰:“然”。徐曰:“宜其增病也。”仍以参作块服之,亦二 剂而愈。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惟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 肺之药得力,过腹中而人参性始发,病自获痊。。此 案徐氏诊为上实下虚证,采用上下同治之法而获愈。 

其四、难明虚实真假证。此分为真实假虚、真虚假实两种。

①真实假虚,如 李士材医案:“社友茂远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 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 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以大承气汤。家属惶 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者,惟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 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故按手不及足,何以救此 垂绝之证耶?”。

②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相反, 如喻嘉言曾治一痞块危证:袁聚东,年二十岁,生痞块,卧床数月,无医不 投,殆无生理。喻诊之,少腹至脐旁,坚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谓 曰:是病由见块医块,不究其源而误治也。初起时,块必不坚,误以破血之 药兼破其气,至真气内乱,其气不能转运,而结为石块,以手触则愈痛,若 是血块,得手则何痛之有?此病本二剂可瘳,但数月误治,无病之地,亦先 受伤。始用补中药一剂,以通中下之气,然后用大剂药内收肾气,外散膀胱 之气。药计三剂,块已减十之三。再用桂附药一剂,腹中气响甚喧,顷之, 三块一时顿没,再服一剂,果然全愈。。 

​综上可知,虚实夹杂最易误诊。为了不重蹈覆辙,辨明虚实很重要,对虚实 的孰多孰少,孰重孰轻,孰急孰缓,孰真孰假,以及病之久新,胃之强弱 等,都要深思熟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