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在天之象:挂在天上的六经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前3条对太阳病、伤寒、中风三个基本概念做了简述,接下来进入具体内容,具体内容从伤寒病说起。
【在天成象:挂在天上的六经】
从伤寒的角度看:第一天:太阳受之。太阳受之,似乎真有一个太阳,能承受伤寒病。若把太阳理解为空间上的存在,作为安放六经的客体,就会产生主客对待,于是引发关于六经定位的争论。如果我们把太阳视为时间上的存在,把他当成计时器,则能远离纷扰。六经是挂在天上的,不是分布在人体的。只有把太少明厥放到天上,才与《伤寒例》的思路相一致。太少明厥就是天上的象,伤寒若有与其相像之时之处,则称之为太少明厥。
天上确实有一个太阳,有一个太阴。白天我们抬头看天,确实会在天上看到太阳、少阳、阳明三象,三象其实是一个东西,由于显现的时空状态不同,才被分为三个名词,然而三者实质是一。在望日晚间我们抬头能看到太阴、在晦日我们能看到被地影遮蔽的厥阴、平时我们能看到不同分数的少阴,三者其实是一个东西,由于显现的时空状态不同,才被分为三词,然而三者实质是一。这不就是在天成象吗?所以三阴三阳可以被简化为阴阳。而当我们谈论病象时,我们可以用三阴三阳类比。
【并无依次传经的约定】
必恶寒,体痛,头项强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是太阳伤寒。如果脉始终保持紧的样子,就是脉静,代表病在太阳而不传变。如果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则是传变之征。
颇欲吐是呕逆变得频繁了,程度也加重了,这是邪入少阳、太阴;躁烦不是太阳病的特点,躁是肢体不能自主的运动,比如手足搐动,这是邪入厥阴;如果烦,则是邪入少阳、少阴;脉数急,是邪入阳明。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提示了太阳病五种发展方向,同时告诉我们:伤寒不一定依次传经,从太阳可以径传厥阴,而这也不应称为越经传,因为《伤寒论》并未提示在具体的患者身上六病会依次出现。
六病既不对称,也不如环无端。对称存在于先天;如环无端存在于天上,不是日月运行,而是斗柄旋转,指向星辰的次序。
【病势缓急判定】
太阳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本来是七日才过经,结果一日未到即传经,病势之暴可知,此为大大伤寒,是会死人的。而脉静者,会按照七日一经的速度演化,是小小伤寒。小小伤寒大多数始终只在一经,最终愈于一经,而不传变。偶尔有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即可预防。
【针足阳明百用百宜】
有人认为针足阳明是因为太阳病会按顺序会传到阳明,并把这作为传经的证据。其实一切疾病猛烈或日久都会影响到胃,不是传阳明针阳明,传少阳针少阳,而是无论太阳传少阳、少阴、太阴、厥阴,都可以针足阳明。针足阳明是扶正之法,具有普适性。
【预判与回溯】
本条是根据细节进行预判。从呕逆到颇欲吐,有程度的差别,有引起继发问题的趋势。正气不足,则传少阳;影响消化,则系于太阴。这属于邪气因入,内陷。从阴阳俱紧到数急,有速度的差别,更多的躁动感说明病势急迫,人体表示需要立刻解决问题。正气充沛,没有自愈,就要征调气血加力解决,这就容易出现气血积聚太过的问题,就是阳明病的趋向。
【独证不能确诊】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少阳证三者皆可见呕、吐。阳明、太阴、厥阴皆有呕、吐表现,少阴也有。故知:呕、吐是非特异性症状,不能见之就只想到少阳。既不能单凭脉分六经,也不能单凭证分六经,当脉证合参、色脉合参。条文中还有脉证合参仍不能确定者,还要结合腹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