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老不好,艾灸有奇效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引起腹痛常见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中医认为的病机只有两种——“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突然发作的剧痛令人难以招架,但绵绵不绝的腹痛更令人饱受折磨,但是腹痛的治愈并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居家艾灸就能疗愈,操作便捷,温和有效。
腹痛
“腹痛”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黄帝内经》对腹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明代以前,胃脘痛和腹痛经常混称,明代以后将两者明确分开,专立腹痛病名。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腹痛论》指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若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而非腹痛。”明确了腹痛与胃痛及胁痛的区别。
腹痛的病机为脏腑气机不利,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脏腑失煦,“不荣则痛”。
辨证论治
(一)肝郁气滞证
1.临床证候:腹痛胀闷,痛窜两胁,时作时止,甚则痛引少腹,遇忧思恼怒则剧,得嗳气或矢气则舒,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采用中药刮痧联合恒温雷火灸或中药拔罐联合恒温雷火灸。
(1)中药刮痧:选取肝俞、胆俞、胃俞与阳陵泉、太冲穴进行刮痧,以通达气机为度,隔天1次,时间15~20分钟。刮痧中药:木香、青皮、橘皮、甘草、乌药、枳壳。(2)中药拔罐:选择背部膀胱经、华佗夹脊穴、任脉与胃经穴位(肝俞、膈俞、脾俞、胃俞、第7~12胸椎的夹脊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隔天1次,留罐10分钟,部分不耐受患者可采用闪罐操作。拔罐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郁金。(3)恒温雷火灸:选择肝俞、膈俞、脾俞、胃俞穴,隔天1次,每次20分钟。
(二)瘀血内停证
1.临床证候:腹痛较剧,痛有定处,其痛如针刺,经久不愈,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细涩。
2.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
(1)中药刮痧:选择背部及四肢穴位(大椎、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合谷、血海、足三里)刮痧。隔天1次,每次刮15~20分钟,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刮痧中药:乳香、延胡索、当归、川芎、小茴香。
(三)中虚脏寒证
1.临床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懒言,纳食不佳,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2.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恒温雷火灸与恒温姜疗交替。
(1)恒温雷火灸:选择脾俞、胃俞、肾俞、涌泉与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交替,隔天上午9~11时(已时)灸1次,每次20分钟。以患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2)恒温姜疗:选择背部督脉、膀胱经与腹部任脉、脾经、胃经交替。隔天1次,每次灸30分钟。
(四)虚实夹杂证
1.临床证候:腹痛阵作,时作时止,疼痛程度不一;可伴手足不温,恶心干呕,排便不畅,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
2.治法:补虚泻实,通腑利气。
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中药刮痧联合中药拔罐与恒温雷火灸交替应用。
(1)中药刮痧:选择大椎、脾俞、胃俞、大肠俞与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穴交替刮痧。每次刮15~20分钟,刮痧后在相应穴位拔罐,留罐7~9分钟,隔天1次。刮痧及拔罐中药:吴茱萸、当归、枳实、厚朴、木香。(2)恒温雷火灸:选择脾俞、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穴,隔天1次,每次30分钟。
病情资料
患者,男,69岁。
主诉:右下腹反复胀痛3个月,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饮食不慎出现右下腹反复胀痛,无明显规律,可自行缓解;伴恶心,咳吐痰涎,纳食减少。自行予冰冷酸奶服用,未特殊用药。2天前进食大闸蟹及红烧肉后,腹痛阵作,程度较前加重,伴大便溏烂1次。自行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2日未见明显好转,遂来诊。症见:右下腹胀痛,喜温喜按,得矢气减轻,食多则加重;伴恶心、咳吐黏痰,口苦口黏,头晕乏力,手足欠温,纳差;苔薄黄腻,左脉弦滑,右脉偏沉。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近10年,平时服用尼福达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平稳。
中医诊断:腹痛;中虚脏寒证。
辨病机:脾虚湿蕴,气滞寒凝。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理气散寒。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
(1)中药拔罐:选择背部膀胱经与腹部任脉穴位(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与中脘、神阙、关元)闪罐,隔天1次。拔罐中药:附子、桂枝、生姜、花椒、吴茱萸。
(2)恒温姜疗:选择背部督脉、膀胱经与腹部任脉、脾经、胃经。先将恒温灸具放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灸20分钟,再转至腹部任脉、脾经、胃经灸20分钟,隔天1次。
疗效:患者使用中医特色治疗3天自觉身体轻便,腹胀痛、头晕乏力、手足欠温等症状减轻,恶心消失,咳吐痰涎也随之减少。继按原方案治疗1周,患者诸症皆减出院,嘱其定期返院行恒温姜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