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识孩子的发烧?

在近年来的社会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儿童医院总是人头攒动,家长们的担忧与焦虑显而易见。即便是拥有中医背景的家长,在孩子的健康面前也难免手忙脚乱。我曾有位学中医的朋友,当她的宝宝发烧时,尽管她声称“不想上医院”,但言下之意仍透露出对医院的依赖。这种情境让我深感,无论是谁,面对孩子生病的状况,都会感到无助和困惑。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缺乏医学知识,更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奥秘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孩子们遇到健康问题时,家长们往往只能选择送医院,尽管知道那里可能人满为患,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然而,当我们深入学习中医后,情况就会有所不同。许多学员在掌握了一定的中医知识后,面对孩子的健康问题,能够从容应对,不再惊慌失措。这并不是说中医能够完全替代现代医学,而是中医提供了一种更为自然、温和的解决方式,让家长们在处理孩子健康问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我呼吁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习中医。当我们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孩子的呵护,我们会更加心安理得。就像面对孩子的发烧,我们不再只是焦虑和无助,而是能够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应对。

正如中医界的前辈邓铁涛先生所说:“当你的孩子发烧到40度的时候,你是去打吊针,还是继续用中医药?”这句话不仅是对中医人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对孩子健康态度的考验。我希望,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时,我们能够更加从容、理性地选择,让孩子在自然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面临着诸多健康挑战,但最令家长们头疼的莫过于两大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尤为常见,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等症状频发,让家长们时刻提心吊胆。而发烧,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表现,更是让家长们心急如焚,一旦孩子体温上升,家长们往往会立刻带着孩子奔向医院。

然而,在中医的视角下,发烧并非那般可怕。事实上,发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各个系统在不断发育、完善,而发烧正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是身体在自我保护的表现。

中医常言孩子为“稚阳之体”,意味着孩子身体敏感而灵动,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迅速。当孩子受到外界刺激,如受寒、受风时,身体会立刻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如同紧闭门窗以抵御沙尘暴的侵袭。这一过程中,身体内部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导致体温升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

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发烧并非洪水猛兽。在理解发烧的机理后,我们应更加关注孩子的日常护理,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以应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同时,在孩子发烧时,合理运用中医的调理方法,如适当增减衣物、调整饮食等,也能有效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成长阶段。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虽然不敢断言所有的情况都如此,但事实上,大多数的情况确实如此,因此,中医将这类问题统称为“表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我们常常听到“表里”的说法,其中,消化系统更多地被认为是属于“里”的范畴;而肺则偏向于“表”,中医理论中更有“肺主皮毛”之说。这意味着,皮毛就像我们身体的窗户,当窗户紧闭时,室内的温度自然会升高。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明白了其背后的原理,自然不会感到紧张和慌乱。然而,当我们对这些原理一无所知时,看到发烧这一现象,首先的反应可能是他身体不正常了,特别是高烧,更容易让人担忧,甚至担心会烧坏大脑,于是急忙赶往医院,急于输液打吊针。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可取,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如惊厥或重症肺炎,这样的措施是必要的。

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的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和咳嗽,我们并不需要如此紧张。想象一下,当房间的温度升高时,我们会去拿灭火器或浇水来降低温度。虽然这样做温度会下降,但留下的水又该如何处理呢?在房间里,我们可以用拖把来处理,但在身体里,这些“水”只能由脾胃来承受。而中医理论中,脾胃是最怕湿的,称之为“脾恶湿”。因此,使用这些方法后,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比如,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孩子的食欲变得不如以前,恢复的时间也更长。他们的免疫力也可能出现问题,因为脾胃受到了伤害。在中医看来,脾胃不仅主运化,还与西医所说的免疫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素问》的“刺法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意味着,脾胃就像古代的谏议大夫,能够在问题刚刚萌芽时便发现并及时处理,从而避免更大的问题。我们的身体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愈机制和自愈能力,但当这种机制被麻痹时,很多疾病可能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这与免疫有关,也与脾胃有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