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的主证和兼证

《千金要方》所载的温胆汤证,原文略而不详,使人难于辨认。今据诸家之说,参以个人临床所见,将温胆汤证分为两类,提纲挈领,以便于临证参考。

1.主证

症状: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以及头目眩晕,幻见、幻闻、幻觉等证象。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腻,面颊或见黑斑。

证候分析:口苦反映胆热。《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口苦与头目眩晕,皆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候,是少阳胆经有热的表现。痰热迫使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痰涎;痰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不寐;胆主决断,肝主藏魂,今被痰热所迫,所以胆小易惊,多有怕梦;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志受蒙,故有心悸不安,惊怯不能自主。若神明失守,痰热上迷,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等“三幻”证候。脉弦反映肝胆为病,弦滑则主痰气内蕴;舌质红主有热,苔白腻则主痰湿不化。至于面生黑斑,乃痰饮使血气不华之象。

治法:清化肝胆痰热。

组成:竹茹,枳实,茯苓,橘皮,半夏,生姜,甘草。

按:《千金要方》的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则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疗效方著。

方义:元·罗谦甫对本方讲得很透,他说:“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结合上述,则对方义更加明了。

2.兼证

(1)痰偏盛者:

症状:头目眩晕为重,胃中痞满,呕吐痰涎不止,每见各种“幻证”,舌苔厚腻,脉弦滑,多见于肥胖体质。

可于温胆汤内,加重半夏、竹茹剂量,另加胆南星、竹沥、海蛤、青黛、风化硝、海浮石等清化痰热药。

(2)热偏盛者:

症状:口苦较重,心烦而躁,小便黄赤,舌质绛苔黄,脉弦滑数。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山栀子、黄连、黄芩、连翘、竹叶等清心解热药。

(3)兼气郁者:

症状:胁胀,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舌红苔腻,脉沉弦。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柴胡、香附、郁金、佛手、橘叶等疏肝解郁药。

(4)痰热兼伤阴:

症状:五心烦热,或低烧持续不退,日晡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生地黄、白芍、龟柏等滋阴凉血药。

(5)痰热兼阳亢:

症状: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龙胆、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牡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药。

(6)痰热兼动风:

症状:头目眩晕,肢体窜痛或麻木,皮内如有虫行,或肩背掣痛,或肢颤、口眼㖞斜,或突发癫痫,手足搐搦,口吐白沫,人事不知,舌红,脉弦细。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羚羊角、钩藤、络石藤、当归、白芍、红花、茜草、熟地黄等养血息风药。

以上所举的六类兼证,常与主证不易截然分开,也是肝胆为病的证候规律,所以,主证与兼证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如痰盛可以化热,气郁则可化火,化火自能伤阴,伤阴必然阳亢,阳亢则变化而动风。

因此,临证时应先抓住主证,然后才能辨认兼证,主次分明,才能做到井然不紊。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近代医学,这个方子对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病、精神分裂症等疾患,如辨证无讹,或加苏合香丸以开痰湿之闭,或加至宝丹以苏神开窍,疗效颇使人满意,所以,此方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方面很有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