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之变


厥阴又称一阴,于三阴中阴气为最少,“最少”有将尽之意,“厥者,尽也”,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厥阴为“两阴交尽”。

但阴阳总是互为消长,互为进退的,阴尽则阳生,故厥阴亦即阴阳的转折点。

正因阴尽阳生,所以也是阴中有阳。

《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阴至绝,作晦朔”。

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月体无光,即月魄满之时,此时为阴中有阳;

朔,是阴历每月的初一,是月体将生出一线光明的开始,晦尽又朔,朔自晦来,这象征着阴尽阳生。

月体从晦到朔所生之一线光明,并非无中生有,它本来是藏于月魄(月的黑暗处叫月魄)之中的,所以说阴中有阳。

正因阴尽阳生,所以也是阴中有阳。

阴气少而精,阳气又初生,故又是弱阴弱阳,可见阴尽阳生、阴中有阳、弱阴弱阳是厥阴的涵义。

【厥阴生理】

厥阴生理之变,厥阴有阴尽阳生、阴中有阳、弱阴弱阳的意义,此时阴阳纯洁,多为纯阴纯阳,纯阴多指精与血,纯阳多指相火、少火。

把阴尽阳生、阴中有阳、弱阴弱阳这一概念结合到人体,最适合于说明人体阴气最少、最为精专、内藏相火(少火)的肝与心包二脏。

若内外病因影响了肝与心包而引起自身的病理变化就称之为厥阴病。

当然就厥阴病的发病形式而言,有自发与转属之不同,自发之厥阴病是邪气直中阴肝与心包而引起的病变,转属之厥阴病是由太阴、少阴转属而来,一般疾病消耗到了厥阴肝与心包而引起的病变。

但其结果都有与厥阴相火有关,这是厥阴病易出现热象的内在因素。

【厥阴病变】

厥阴病变之一,阴中有阳、阴尽阳生、弱阴弱阳都属于阴的特点。

就厥阴病而言,阴中有阳,是反映了厥阴病的本质,而阴尽阳生,则是指厥阴病的转化过程特点。

尤其是厥阴病的厥热转化,既反映了厥阴是阴阳的转折点,也说明病至厥阴,病情是极不稳定的。

从厥热往来这一特点看厥阴病,说明人体的阴阳,在邪正斗争中是互为消长、互为进退的。

从病理推知生理,可知人体即使在正常情况下,阴和阳也总是互为消长,互为进退的,从来也没有绝对稳定的平衡,不过由于不断地自身调整,可以保持相对的平衡。

相对地平衡了,人也就不出现临床症状。

这种自身调整的活动,我们可以从厥阴和少阳的关系中来体会。

譬如按阴尽阳生这一转化过程来说,阴尽之前,还属厥阴,阳生之后,便属少阳。

又如从阴阳的消长进退来体会,消,属于厥阴,长,就属于少阳;阳气不能敷布条达,进而向内,就属于厥阴,能敷布条达,退而向外,就属于少阳。

在病情表现上,也同样如此,上热下寒,厥热往来,重点在内,就属于厥阴病,胸胁苦满,寒热往来,重点在外,就属于少阳病。

因此可知,厥阴病和少阳病,都是相火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

临床常见,少阳病进,就成为厥阴病,厥阴病退,也可能外出少阳,无论从病理现象和生理活动,都足以说明,厥阴和少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所以两经相表里。

厥阴在脏既然是肝与心包,故肝和心包病就是厥阴病。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主急,若失于条达,必横逆上冲。

其脉挟胃贯膈,故能出现胸满、呕逆、飧泄等症。

心包位于膻中,为臣使之官,主布施气化,若失于布施,就会相火内郁。

其脉循胸出胁,就会出现胸胁支满、烦心、心痛等症。

这些,《灵枢·经脉篇》中称之为“是主肝所生病者”和心包“是主脉所生病者”。

厥阴病变之二,不论自发的厥阴病,还是转属的厥阴病,也不管厥阴病的表现多么复杂多变,最终都是影响到肝与心包的精血、相火而发病,表现出共同的病机特点。

由于厥阴有阴尽阳生、阴中有阳、弱阴弱阳的生理特点,反映到病理上,往往表现出阴易亏损,阳易化火,即乘阴消之势而损伤精血,乘阳生之势相火与邪相搏而易化为壮火。

厥阴居内,故厥阴之火不易外散。

则内伏于内,更易自耗精血;

精血消耗则更易助势化火,从而形成了阴越亏、火越旺,火越旺、阴越耗的内在病理变化特点。

因此其病性而言,往往以内热为特征。

柯氏曰:“厥阴之热,肝胆热而拂郁之火内热也。”

又言:“盖寒虽外来,而热从中发。”

张锡纯:“为肝中寄有相火,因外感之激发而暴动。”

可见,无论感受阴邪还是阳邪,也无论是寒化还是热化,厥阴病总是出现阴精易损、相火被郁的病势,而表现内热的特征。

厥阴病变之三,肝和心包都属脏属阴,又都藏相火,正是阴中有阳,属厥阴之气。

阴中之阳的厥阴之气,贵在敷布,贵在条达,尤其重要的是贵在生生不息,生化无穷。

心包能敷布,肝气能条达,同时又生生不息,生化无穷。

此阳即为生气勃勃之少阳,可见厥阴之气当舒畅条达,不郁不滞,敷布于上下、内外,如果心包不能敷布,肝气不能条达,若邪与相火搏结或阴精消耗,不制相火,则厥阴之气易郁易滞,火郁而向内,耗阴最捷,形成阴亏热伏证,热越深伏阴精内耗越速,病情则更加危急。

这就是厥阴病的病机特点。

厥阴病变之四,阴亏热伏证是厥阴病自身的病机特点,就阴亏热伏的本身而言,有其演变的内在规律,或阴亏方向发展,或热伏方向演化,形成热伏外厥、耗阴动血、上逆扰神等;

同时,由于厥阴有其生理的特殊性,从而导致病理上的特殊性,即在阴亏热伏的基础上,往往表现在整体上有特殊的演变规律,形成转出少阳、脾胃隐寒、肝胃有浊、胃有伏饮、热迫胃肠等。

为了便于论述与理解,我们把阴亏热伏的自身演变称之为本机演变,把在阴亏热伏的基础上的整体上演变称之为整体演变。

【厥阴辨治】

厥阴之为病,其基本病理是阴亏热伏,其特点表现:一是上热下寒证,二是里热外厥证,三是肝热下注的厥阴热利证。

同时也有厥阴血寒证与肝寒犯胃的厥阴寒呕证,厥阴病的治法比较复杂,上热下寒证,治当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滋养肝阴,方用乌梅丸加减。

里热外厥证,厥阴热利证,治当清肝解毒,燥湿止利,方用白头翁汤。

厥阴血寒证可用当归四逆汤,厥阴寒呕证、治当温肝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