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浑身疼,那是因为“湿”太重了

湿邪是最常见的六淫邪气之一,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很多篇幅来记载此病。它症状多端,具体可分为外湿、内湿两种类型:由外感湿邪而引起的疾病称外湿,由内伤脾胃而导致的湿病称为内湿。有这样一张经典名方,仅仅四味药,就能有效祛湿,它就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也就是说浑身都疼。有发热,这种发热高热的少,一般都是低热。

为什么“发热,日晡所剧”?晡时为阳明主时,阳明主收,下午的时候,阳气逐渐要往里收,而体内有湿邪,肌肤下面有层湿阻滞着。本来阳气到了下午应该入里,阳气应该入阴却入不了,这个时候在肌表就有表现,发热到了下午的时候反倒加重了,现在又认为这叫潮热

“名风湿”,这个病叫风湿。然后仲景把病因、病机也解释了,后面紧接着说“此病伤于汗出当风”。现在汗出当风的机会特别多,前面讲了天气炎热乘地铁、公交车,车上全有空调,而且温度一般开得都比较低,有时20℃以下,南方空调开得更低。空调这种冷,穿衣服也不管用,它整个把骨头给冻透了。在外面出了很多汗,进里面受了风。或者进到办公楼里面,空调开得也很低,也会汗出当风。所以现在伤于湿的人应该特别多,这个病种的发病几率也非常高。

或者伤于“久伤取冷”。古人取冷难,非得到山洞里,到树荫下躺着去,或者到一片潮湿的地方躺着去,才会出现久伤取冷这种情况。

而现代人发明了空调、冰箱,久伤取冷的机会特别多,远远高于古人。办公室里的空调开得非常低,那么适合人体的温度是开多少?我个人觉得应该开在25~26℃,让人身上感觉还有点潮;尤其炎热的夏天,你感觉到身上是潮一点的,能出一点汗,而且在那儿坐一个小时,也会微微得潮,这样的温度就合适。如果开到20℃以下,伤寒、伤湿的几率就非常高。但是现在做不到,很多办公大楼空调开得非常低。但是我个人的办公室,我就让它定在25℃或26℃。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这个方子读起来很拗口,所以我们就简称麻杏苡甘汤,大家公认这么读更简单。麻杏苡甘汤,临床应用得也比较广泛,在肿瘤发热里面有应用的机会。为什么中医治疗外感现在少了?大家有个习惯,一得感冒了,老百姓就去挂盐水、吃抗生素、吃退热药,激素就上了,所以中医治疗外感的机会就少了。医案举例

西医治疗感冒,方法都是一致的,中医治起来感冒就不一样。我们最近治疗了两例,一家里两个小孩感冒,其中慢性B淋巴细胞感染的那个小孩。他前几天感冒了,发热、打喷嚏、流鼻涕,这孩子体质特别差。虚人伤寒建其中,实人伤寒发其汗,给这个孩子的方子就是桂枝人参汤,一剂药热退,又巩固两剂,痊愈了。

另外一个小孩是他的小妹妹,得了感冒,也是打喷嚏、流鼻涕、发热,还有咳嗽。当然小孩子不会说一身疼,她下午发热比较重,舌苔稍微厚一些。这个孩子体格比较壮实,用的就是麻黄加术汤,一剂热退,两剂巩固。 

前面那个小孩子得过病毒感染,西医说终身不愈的,我们用中药治愈了,但是小孩子有点感冒发热,家长就害怕。本来他们老家是石家庄那边的,为了离我近一点,现在举家搬到承德了,在承德他父亲找了工作,母亲也在幼儿园找个工作。所以说我们基层的中医,要培养患者,要教育患者,说服患者。用什么说服?用疗效,患者开始不相信,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感冒用中药疗效非常快,远远快于打针、输液、吃抗生素,我们要树立信心。第二个小孩子为什么没用麻杏苡甘汤,用了麻黄加术汤?因为这个病是刚得的,虽然发热,也是下午加重,所以还是没用麻杏苡甘剂,用的是麻黄加术汤,我们在后面会讲它们的区别。

方剂组成与用法

下面看看麻杏苡甘汤方的组成:“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锉麻豆大”,也就是说粉的粗颗粒。方解就是,麻黄在这里边是散寒的作用;杏仁降肺气,有通泻之功;薏苡仁除湿;甘草补中调和诸药。我们现在怎么用,麻杏苡甘汤做汤剂就可以;如果觉得汤剂对于这些慢性病不方便,需要久服、长服,那么可以做散剂。做散剂就按原方的比例,然后磨成粗颗粒,煮散,每次6g,一日两次,效果就比较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