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如何治疗疝气
凡睾丸、阴囊、少腹肿大或疼痛者,名为疝气。本证以腹痛控睾,肢冷,痛 甚欲厥为寒疝;睾丸肿大,硬痛或积液,阴囊红肿热痛为湿热疝;小肠脱入 阴囊,阴囊偏大为狐疝。 现代医学亦有疝气之称,属于本证狐疝范周。其它各种原因引起的睾丸肿 大、阴囊肿大或积液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置身于湿润之地,或许经历风雨的侵袭,身体便容易遭受寒湿之气的侵袭。这种寒湿之气,如同狡猾的贼人,悄无声息地沿着任脉与足厥阴经游走,最终驻足于睾丸、阴囊之处。此处气血因寒湿而凝滞,如同河流因冰冻而阻塞,逐渐肿大,最终演变成寒疝之症。
当寒湿之气在体内蕴积,经过时间的酝酿,便可能转化为热邪。或者,肝脾二经湿热下注,使得睾丸肿痛不堪,阴囊内积液增多,甚至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这便是热疝的形成过程。
此外,当人体在强力负重、劳累过度的情况下,筋脉难免受损,中气下陷。在这种情况下,小肠可能趁机脱入阴囊,如同狐狸巧妙地藏匿于洞穴之中,时而显露头尾,时而又隐匿无踪。这便是传说中的狐疝之症。患者常感腹部下坠、疼痛不适,行走或站立时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总之,寒疝、热疝和狐疝这三种病症,都与寒湿、湿热之邪以及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了解这些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病症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处于湿润环境,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从而远离这些疾病的困扰。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寒疝的症状表现为睾丸阴囊肿大冷痛,疼痛蔓延至少腹,甚至上攻胸胁,疼痛剧烈难耐,阴茎收缩,阴囊冰冷,四肢冷凉,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这是寒疝的典型表现。治疗寒疝的原则是温化寒湿,疏通经脉。选取任脉和足厥阴经穴进行治疗,主要穴位包括关元、三阴交、大敦和气海。
关元穴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位于脐下三寸,是元气之所在,可以疏通任脉气血,温化寒湿。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可以温通脾经经气,以化寒湿。大敦是肝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是治疗疝气的常用穴,具有疏肝行气、散结止痛的功效。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半,是任脉的要穴,可以调理气机,温化寒湿。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手法以泻法为主,以疏泄病邪,调和气血。同时,还可以配合艾灸,通过温热的刺激,温化寒湿,促进气血流通。若病情较重,厥逆严重,可以加灸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以温阳救逆,调和阴阳。
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需灵活运用针灸和艾灸等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二)热疝 症状 睾丸胀痛,阴囊红肿灼热,患部拒按,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肢痠,小 便短赤,口中粘腻,舌苔腐厚黄腻,脉象濡数,若热退湿留,每因睾丸积 液,而形成偏坠。 治则 清热化湿,消肿散结。取足三阴经穴。 处方 大敦 照海 阴陵泉 方义 大敦是治疗疝气的要穴,配阴陵泉可清泄肝脾二经湿热。疝气与肾经 的关系至为密切,所以针泻八脉交会穴照海,可以疏通足少阴经的气血,冀 其散结止痛。如少腹痛胀加大巨、关元以理气止痛;恶寒身热加合谷、外关 解表清热。 治法 针用泻法,不灸。
(三)狐疝 症状 少腹部与阴囊牵连坠胀疼痛,甚则控引睾丸,立则下坠,卧则入腹, 重症非以手推托不能使坠物回收入腹。常因反复发作,久延失治,而兼见食 少、短气、疲乏等症。 治则 补气升陷,止痛。取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归来 关元 三角灸 方义 “小肠气痛归来治”。归来之所以能治小肠气痛,是因为它是足阳明经的 要穴,阳明多气多血,合于宗筋,配关元能补气升陷止痛。三角灸是治疗疝 气的成方,频频灸之,有防止复发的作用。如有食少、疲乏加足三里、中脘 以理脾健胃。 治法 针用补法,并灸.
耳针 取穴 外生殖器、神门、下脚端、小肠、肾、肝。 刺法 每次取2~3穴,用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隔日1次。
〔应用例案〕 项关街头,一名男子突然病发,疝气疼痛剧烈,无法自持,倒在了繁华的街市上。周围的人群纷纷围观,却无人敢上前相助。这时,我恰好路过,男子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呼叫我,希望我能救他。
我迅速为他诊断,根据中医经典理论,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导致突然疝痛,病状正是阴丸疼痛。我深知,要迅速止痛,非取大敦穴不可。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施针,泻大敦二穴。针下之处,痛感立刻消散,男子痛苦的表情逐渐缓和,终于脱离了危险。
某男子,名叫蓝xx,43岁。他告诉我,左侧阴囊下坠胀痛已有三天。经过检查,我发现他左侧阴囊内精索较右侧明显变粗变硬,触之即痛。我深知,治疗此症,需取关元、左侧归来二穴。当针尖触及穴位,他立刻感受到了针感直达病痛之处。留针15分钟后,坠痛竟然完全消失。
然而,三月后,蓝先生的症状再次发作。我再次为他施针,依旧采用前法,一次治疗后,病痛便彻底消失。
〔文献摘录〕 小肠气,这种常见的体内气息失调,常常伴随着脐腹结痛和小便遗尿的症状,古人在治疗此病症时,常常采用针灸的方法。其中,大敦穴就是常用的针灸穴位之一。据《针灸大成》记载,对于小肠气的治疗,灸大敦穴三壮就能取得显著效果。
而对于疝气的治疗,古人则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他们发现,取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关门、关元、水道、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对疝气的治疗大有裨益。这一方法被详细记载在《医学纲目》中,成为了后世医家治疗疝气的宝贵参考。
除了古籍的记载,现实中也不乏成功的治疗案例。王叔权就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他的弟弟年少时因举重过度而患上偏坠之疾,后经人指点,在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的青脉上施灸七壮,便迅速康复。同样,王彦宾的肠气病也是通过针灸治疗得以痊愈,这一案例被记录在《续名医类案》中。
现代医家吕凤蓉医师也在其临床实践中,运用针灸治疗小儿疝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她常取太冲、行间、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施以轻度刺激,留针5至10分钟。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她则不采用留针法。这一经验总结在她的《针灸处方集》中,为后来的针灸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