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如何根据时间辨证
人生长于天地间,必然受到天地的制约、影响,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故五脏中又以肺最受影响。主要有时辰和四季之分。
一、咳嗽的时辰辨证
咳嗽的时辰辨证的着眼点在于人体阳气的运行特点,《中藏经》中言:“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阻盛衰各有其中,更始更末,无有休止”。故可粗略将一昼夜分为四个阶段,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临床所见,咳嗽多在某个时间段发作或者加重明显,可考虑此法。
1、上午咳
上午咳多属火。《丹溪心法·咳嗽》曰:“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因为上午为阳气升腾之时,易助阳邪伤肺致咳嗽加重,多伴有口干、咽痛,痰黄稠等热性,方药用石膏、知母等白虎汤类方清降火热之邪为主。反之,若上午咳嗽减轻者,则为寒饮,此为阳长阴消之故,临证时可供参考。
2、下午咳
下午咳多为阳邪伤阴。古代医书多指出午后咳有阴虚的特点,如《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四咳嗽门》曰:“午后嗽多者,属阴虚”,未说明阴虚的来由,据临床所见,午后咳的阴虚多由阳邪作祟所致。原理是下午本为阴长之时,冲和火热之邪,扰动肺气而咳嗽。治疗宜用四物汤补阴血,兼黄柏、知母、玄参等药物润降以收功。
3、黄昏咳
在这里“黄昏”指的是上半夜,即酉至亥时(17~23点)。古人之所以用“黄昏”称之,是因为古代的夜间活动少,一般入夜即睡觉,故用黄昏代替上半夜。黄昏咳剧多为虚火,《血证论·咳血》曰:“黄昏咳嗽,为阳将入阴,浮火不能内敛,入肺而咳”,即以肺脾或肾阳虚为本,浮火为标,此类咳嗽不适合用清热类药物,多在温阳基础上,配以五味子、五倍子等药物降敛虚火。
4、半夜咳
半夜咳嗽要两分,一为阴虚。半夜阳长阴消,若肺阴受损,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肺金,则肺失滋润,气逆为咳。多表现为久咳,无痰或少痰,咽干隐痛难忍,如《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云:“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即是指此类阴伤之咳。肺阴虚用补肺汤;肾水不足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另一为寒饮,寒饮为阴类,半夜阳气初长不足以制之,入夜则凝聚,阻碍肺气而咳,至日中得阳化则咳减。临证时若肺阳不足为主则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脾阳不足则用苓桂术甘汤;肾阳不足则用金匮肾气丸化裁。
5、清晨咳嗽
清晨起床前后咳嗽加剧多为有形之邪阻滞,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篇说是“胃中食积”,而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中则认为是“宿痰”。两者临床中均常见,原理是早晨人清醒后,肝脏抒发元气至周身,人体才能活动。但内有宿痰或食积阻滞(多为肺脾气虚所致),肝气舒展受阻,机体欲清气道而上逆为咳,咳后有形之邪被咳出或移居一隅,无碍元气疏布则咳嗽消失。故病机以脾肺气虚、宿痰食积,肝气不畅为主,治宜健脾肺、化痰食、理肝气,方用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和加焦三仙化裁。另有一种痰饮为患的咳嗽(慢性鼻炎患者中常见),也表现晨咳明显,但与时辰无关,主要是因为痰饮流动性较大,体位改变时痰饮流动,刺激气道而致咳,故其咳嗽不止在清晨,凡人体起、卧,甚至坐、立皆可导致咳嗽加剧,此单单降逆化痰即可,方用三子养亲汤化裁。
6、子(午)时咳
子午时是阴阳的转折点,子为阴退阳进,午为阳退阴进。故子午时咳嗽发作频繁常提示阴阳失调,为气机的升降中枢紊乱,脏腑辨证当归于脾气虚弱,肝胆不宁,阴阳失调。临证时多见脾气虚弱症候,如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弦细。《金匮要略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若兼有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见者,则辨证偏于胆气不舒,郁而化火,可用小柴胡汤加减调和表里。若兼有睡眠差,易醒,多梦,脾气急躁等症见者,辨证偏于肝经阴血亏虚,肝气郁滞所致阴阳不相顺接,可用乌梅丸加减调和阴阳。
另有咳嗽与时间的关系表现为每个时辰内发作或加剧,则用子午流注法测定为那经病变,用疏通该经的方药,配伍咳嗽药,在预测的发病前半个时辰左右服药,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