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为何滋肾阴降火有效

对于一些慢性咽炎之类的咽部疾患,西医常苦无良策,中医采用清热消肿、润喉止痛的方法,疗效有时常不理想。

但我们根据患者咽干、局部干红不肿而施以滋肾阴降火润喉,常常却效出意外,为什么?这是根据足少阴肾经“循喉咙”确立的大法。

不仅慢性咽炎,而且上焦口、舌、牙五官疾患,多有因下焦肾阴虚,虚火沿经上窜所致者,治疗要点在于益肾补精,清降虚火。

《景岳全书·杂证谟》曰:“虚火之与假热,其气皆虚……如阴虚生热者,此水不足以济火也,治当补阴,其火乃熄。”

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地黄汤之类是也。注意虚火与下焦的龙雷之火不同,详见上文。

此类患者临床比比皆是,下面的病例系我临床记录的。

张某,女,35岁。2006年5月初诊。患者口腔反复溃疡2年,再发加重1周。患者口唇内、两颊内等部位可见数个散在溃疡,周围微红微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伴腰酸膝软、失眠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阴补肾,滋阴降火。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6g,黄柏6g,生地黄20g,麦冬10g,玄参15g,山茱萸10g,牛膝10g,茯苓10g,泽泻10g,怀山药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5剂病愈大半,继服7剂而痊。

《灵枢·经脉》曰: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该患者久病伤及肾阴,阴不济阳,虚火上炎,上炎口舌而致口舌溃破,正如《寿世保元》所云:“口疮连年不愈者,虚火也。”故予滋肾阴、降虚火而获效。

临床上要注意,虚火上炎导致的口腔溃疡,与脾胃伏火、心肝之火上炎之实证,在症状上有明显不同。

虚火上炎导致的溃疡常常是微红微肿,甚至不红肿;而实火上炎所致的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

同时下焦肾经虚火所致者常有典型的肾阴虚,虚火上炎症状,如腰酸膝软、头晕、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当采用“阳病治阴”的方法,即养阴以配阳,滋阴而降火。切不可以苦寒之剂清热泻火。

更有喑哑一症,缓起者多从肺、肾入手辨证,急起者多从外感邪气求治。但也有寒邪循经伤肾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暴哑声不出”,清代名医张石顽颇有体验,《张氏医通》曰:“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二证寒热天渊,不可不辨也。”确是从实践中来。盖足少阴之经脉循喉咙,夹舌本,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

下面我们看一则《扶阳讲记》中的案例。

某男,教师,56岁。平素身体壮实,2个月前突然大雪,穿衣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表证,连服解热镇痛片3片,出了大汗,头痛减轻,第二天发现声音全哑,迭治无效。刻诊:倦怠,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四诊合参,证系寒客太少二经,治宜宣肺温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制附片(先煎2小时,去其麻味)75g,麻黄15g,辽细辛15g,生姜60g。1剂,汗大出,诸症减轻,声音能发出一点,2剂声音如常。

评析:此案患者已过中年,阳气逐渐衰落,突感外寒,病邪由太阳直入少阴,足少阴肾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加之西药发汗过度,更伤其阳,肺窍更加闭塞,以致声音暴哑。其病机关键在于少阴经脉凝闭,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获效。

在此当注意,火神派多出自四川,川人喜辛辣,对于辛温之品颇能耐受,是故附、桂等用量极大,学者宜取其法,然需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用量。日人矢数道明、藤本健皆曰:“汉方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剂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