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之火——导龙入海治法的理论基础

浮游之火,又称之为“龙雷之火”或“无根之火”,这并非凡火,而是源自命门之火衰微,阳虚至极,无法固守其位,因而四处浮游。这种火,非实火,而是虚火,它游走于体内,常常导致腰膝酸软,仿佛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头晕耳鸣,仿佛世界在旋转,声音在远处飘渺。

这种火,虽然名为“火”,却常常伴随着烦热之感,但脉象却显得大而空,仿佛内部的力量被抽空。有时,它还会表现为形寒,下肢冷甚,仿佛体内的热量都被这股浮游之火夺走。小便频数,滑精早泄,脉沉细无力,都是下焦肾虚寒证的明显表现。

然而,与此同时,这股浮游之火还会上浮于上焦,引发头痛、齿目咽喉疼痛,仿佛体内的火焰在四处窜动。吐衄咳血,面赤升火,低热不退,口舌生疮,烦躁失眠,这些都是虚火上浮于上焦的明显症状。

这种浮游之火,既非实火可清,也非虚火可补,它需要的是一种平衡,一种调和。只有找到了这种平衡,才能将这股火引入正轨,使其不再四处浮游,从而恢复身体的和谐与平衡。

先看一个病例。

某女,72岁。患口腔溃疡10年余,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曾长期口服清热解毒药物,效果不明显。2003年5月5日来我院就诊。刻诊:形体消瘦,营养不良,倦怠乏力,饮食不振,口腔两颊、舌边均可见多个溃疡点,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周围充血,自觉灼痛。舌体薄,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6g,茯苓15g,炙附子(先煎)10g,肉桂(后下)1g,党参20g,白术15g,甘草10g,当归15g,白芍20g,百合15g,鸡内金20g,僵蚕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半个月后饮食增加,乏力减轻,口腔溃疡基本消失。继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复发性口腔溃疡,这在中医中被称为口疮、口糜或口疳,其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发红并出现溃烂。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民间常言“火气大”为其诱因,因而常有人选择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等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并不奏效,反而可能耗伤正气,导致肾阳亏虚,水寒过盛。在这种情况下,龙雷之火失去了潜藏之所,上浮至口腔,形成了无根的浮游之火,扰动上窍,从而引发了口腔溃疡。

对于这类头面五官疾病,尤其是那些下焦虚寒、上焦虚火的症状,中医多采用引火归原的治疗方法。那么,为什么下焦阳虚会导致浮游之火并进而引发上焦诸窍的疾病呢?这其中的奥秘,其实与经络的运行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中明确指出:“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夹舌本。”也就是说,肾经与口腔、喉咙、舌头等部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中医理论还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这进一步强调了肾与口腔健康的紧密关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肾的功能被描述为“在窍为耳”,而《灵枢·脉度》也明确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进一步揭示了肾与耳部健康的内在联系。因此,当肾阳亏虚时,不仅口腔,连耳朵等上焦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下焦虚寒,逼无根之浮火循经上冲,致使口腔溃疡、舌质糜烂等症状频发。这些表象之下,元阳亏虚、肾水失温的实质才是关键。医者若只关注表面症状,施以清热泻火之法,恐将进一步损伤元阳,令病情缠绵难愈。口腔内的浮游之火,本应潜藏于寒水之中,如今却浮游于上,导致患者喜欢含噙凉水、偏好凉食,以求暂时安抚浮火。热食则可能激发浮火,导致不适。

在治法上,古人已有明示。《景岳全书·杂证谟》云:“如寒极生热而火不归原,即阴盛格阳,假热证也,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又《医学心悟》言:“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之类是也。”附子、肉桂作为温里药,在初学者看来,或许与口糜的虚火上炎症状有所冲突。然而,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草汇言》亦云:“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肉桂则能“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使阳长则阴自消……”。在方剂中适量使用附子、肉桂,能够引导火势下行,治疗虚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效果显著。但需注意,肉桂的用量需谨慎,常用量为1g或更少,一般不超过3g,以免过于温燥。
当我们面对身体的某些不适时,传统中医的智慧总能为我们提供独特而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些因肾阳虚导致的虚火上浮症状,如头晕、耳鸣、口腔溃疡等,我们可以运用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引火归原法。

引火归原法中的药材选择颇为讲究,吴茱萸、附子、干姜、肉桂等粉剂被广泛应用于此。这些药材具有温肾固本、引火归原的功效。当我们将这些粉剂用水、醋或蜂蜜调制后,外敷于涌泉、关元等穴位时,它们便能发挥神奇的效用,引导上浮的虚火回归其本位,恢复身体的平衡。

此外,在调治肾中阴阳的方药中,我们常会以少量的肉桂或附子作为佐使,这种方法同样体现了引火归原的思想。它们像指南针一样,引导着无根之火的浮游者回归其宅,恢复身体的和谐与平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浮游之火与肾阴虚之虚火上炎在临床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阴虚火旺者也可能出现肾虚症状,但他们通常不会表现出虚寒的迹象。相反,他们可能会出现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表现。因此,在应用引火归原法时,我们需要仔细辨别症状,确保对症下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