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太阳伤寒,发汗力最强的退热经方

大家都知道,在感冒发烧的时候最好多喝热水、裹紧被子,待到全身微微出汗,疾病就好了大半。《伤寒论》中有许多退热功效很强的方子,而麻黄汤就是其中之一,它能迅速发汗退热、缓解身体疼痛。下面随着经典原文,请大家一起来学习了解!

原文(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本条论述的是表实证。由于病邪侵袭表部,使表部收缩而无汗,病邪与大量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堆积于表部。这些有害物质的刺激,更加重了表部肌肉的痉挛形成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实际上全身表部的肌肉都痉挛疼痛。由于表部外层失于供血而恶寒(这里应是恶寒不是恶风)。

这条把发热重提出来一是与恶寒对举,二是与无汗对举,充分说明表实证的必备证。本条证的发热有两个原因,一是病邪作用于机体而引起发热,更主要的是表部收缩不出汗,散热功能减低而使温度更高。此时解决表实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治疗重心是发汗。发汗力最强的方剂莫过于麻黄汤。通过发汗可将病邪与代谢产物一并排出体外而缓解肌肉痉挛,同时也把热带出了体外。

本条的喘不同于麻杏石甘汤的喘,彼是表热重积于肺部,使肺部充血温度升高甚至发炎,故需降温消炎而用石膏;本条的喘是由于表实散热功能减低,肺部代偿散热而喘,故说“无汗而喘”。一旦汗出表解,喘便自消。

原文(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是表实证,但有其特殊意义。第一是时间问题。病虽已八九日,但仍是太阳病的实证,仍需以麻黄汤治疗。这就说明辨证时必须以病位和病性为主,不能以病程长短下结论。第二,如何认识表实证呢?除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外,关键是表证仍在。那么这里的表证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恶寒。如果没有恶寒那仅凭上述症状是难以定表实证的。本条又把发热提出来与恶寒无汗并举,这三个症状缺一不能定表实证。

那么服麻黄汤后为什么会出现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呢?张仲景说阳气重故也。这是患者体质较壮,病邪也重。机体把大量的足够的气血调于表部与邪斗争,斗争是激烈的,所以表部的充血较重。当用麻黄汤后,更扩张了表部的血管,更加强了表部气血的运行,使表部温度更高,表部尤其是头部的毛细血管更充血,所以有发烦目瞑的症状。严重者在发汗的同时鼻黏膜的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所以仲景说这是表部气血与病邪并重之故。通过衄血使过盛的气血与病邪有所排泄,故可解。 本条与上条比较虽都是表实证,但本条已过八九日,表热已比上条加重,所以用热药发汗出现了衄。如果用刘绍武先生的葛根麻黄汤可能会避免衄。

原文(51、52条)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上述两条论述的也是表实证,但叙证很简单,临证时应结合其他条文,必须是麻黄汤证全备,方可用麻黄汤,不可仅凭脉浮或脉浮数就用麻黄汤。但说明一点,脉浮紧是麻黄汤证的脉,但脉浮数也不是麻黄汤的禁忌脉。只要是发热恶寒无汗就可以用麻黄汤。

原文(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此条是接第46条而论的。第46条是服麻黄汤后出现衄,本条是还没有服麻黄汤就出现衄,这是阳气更重之故,临床要慎之。如果衄后热退则不再投麻黄汤,衄血很重但热不退也不可再投麻黄汤,以葛根麻黄汤为好。如衄血不多,发热恶寒不解可用麻黄汤,但应严密观察。

原文(232条)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本条原载阳明篇,是承接前几条而论,所以条文一开始说脉但浮。这是在阳明时发热而脉但浮。虽在阳明时发热,但没有里部证候,所以说无余证。可是,发热恶寒无汗必须有,否则不可与麻黄汤。如果不是无余证而是有余证则应辨证论治。比如有不尿,腹满加哕者,这是有里部虚寒的里阴病。里有阴病,外有发热,这显然是假热。假热绝不可予麻黄汤,否则恐有生命危险,所以说不治。所谓不治是不能用麻黄汤治,应辨证论治。可能用真武汤之类效佳,供参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