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这是明代医学大家李中梓在其著作《医宗必读》中所提出的一段极具智慧的医论。这简短的几句,犹如一盏明灯,为医者指明了治病求本的正确方向。

“休、不、莫、毋、勿”,这些否定字眼,宛如一道道禁令,告诫医者不可仅仅停留在表面症状的治疗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能暂时缓解病痛,却难以根治。医者必须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源,方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那么,“明得个中趣”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其实是在强调治病求本的重要性。中医之道,重在探求病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者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医学知识,方能明辨病情,找到疾病的根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明得个中趣”还意味着医者要具备高尚的医德。他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治病的过程中,医者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李中梓的这段医论不仅揭示了治病求本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医者应具备的医德和医术。只有真正明得个中趣的医者,方能成为医中杰。

明代医家周之干,一代医学大家,其医术与医理皆深厚无比。他在其医学著作中明确指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这一句话,可谓是对医者诊治之道的深刻剖析。医者诊治,不能只看到疾病的表象,而需深入探究疾病的本质,寻找其根源。

周之干进一步阐释道:“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疾病之状千变万化,有的疾病,其本源症状并不显现,而只是表现出一些外在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标象。又有的疾病,其本源与表象截然相反,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医者若仅凭表象来断定病情,必然有失偏颇。

再者,周之干强调:“若见一症,即医一症,必然有失。”医者诊治疾病,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看到疾病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整体。每一种症状,都是疾病整体表现的一部分,都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医者若只针对某一症状进行治疗,而忽略了疾病的其他方面,那么这样的治疗必然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因此,周之干提出:“惟见一症,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医者诊治疾病,需要全面考虑,深入分析,不仅要看到疾病的表象,更要探求其内在的本质和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治病求本,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周之干的这一理念,对后世的医者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治病求本,此理虽浅显易懂,然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正如古人所言:“病有标本,治有缓急。”疾病之中,有时本病深藏不露,而标病却显而易见;有时标本之关系错综复杂,甚至相互矛盾,难以捉摸;更有病机深邃,如同迷雾重重,使人难以窥其全貌。若医者功力未达,难以洞悉病本,则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仅停留于表面症状的对症治疗,而无法根治疾病,自然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然而,名医之所以名扬四海,其过人之处往往在于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洞察疾病的本质。他们凭借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犹如探囊取物般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即所谓的病本。一旦病本被认清,治疗自然能够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治病求本,既是一种医学理念,也是一种艺术。它要求医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疾病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到病根,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因此,对于医者而言,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能力,是实现治病求本的关键所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