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疗法为主治疗癫痫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消毒过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其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三种:穿刺针埋线法(植线法)、三角针埋线法、切开埋线法。多选用肌肉较丰满的部位和穴位,以腰背部及腹部、四肢穴最常用。其主要应用于一些慢性病症如:哮喘、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遗尿、面神经麻痹、腰腿痛、癫痫、神经官能症、中风、痛经等。在临床中以穴位埋线疗法为主治疗癫痫,效果显著。

【取穴】①大椎、心俞;②大椎、肝俞;每次可选用一组穴位,2周后交替使用另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选用。风火上炎型加胆俞;风动痰阻型加风池;瘀血内停型加膈俞;心脾两虚型加脾俞;肾元不足型加肾俞等;左右交替选用。

【操作】先将0~1号10cm医用羊肠线浸泡于安定液(含量10mg/2ml)中,24小时后备用(用时剪取1cm)。在选定穴点用甲紫作进针标记,铺上无菌小洞巾;皮肤先用碘仿消毒、酒精棉球脱碘后再用1%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镊取一段肠线,放置在穿刺针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穴位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带有药液的羊肠线完全埋入穴位;针孔处用消毒棉签按压片刻,外用无菌纱布覆盖3~5天。一般每月2次,4次为1个疗程。

【体会】穴位埋药线治疗特发性癫痫和症状性癫痫均有明显的效果,有效率在90%左右。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或患有肿瘤、结核及出血倾向疾病者,不宜采用穴位埋药线的方法。穴位埋线当天,埋线处不可沾水,以防感染;还应注意饮食,不可进食海鲜等易引起过敏物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天气变化,避风寒,谨防天气突然变化引起癫痫发作。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脑部慢性疾病,以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发病率高,治疗困难,易于反复。常规抗癫痫药物使癫痫患者在控制了癫痫症状后,仍然要忍受其不良反应带来的在生理、精神等方面的痛苦。针灸结合西药治疗各型癫痫疗效好、简便、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癫痫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中医学称为“癫疾”或“痫证”。《灵枢·经脉》说:“督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督脉是人体诸阳经的总汇,大椎又是诸阳之会穴,针刺大椎能激发督脉经气,调整和振奋全身的阳气,使经络疏通。孙思邈提出“若脊背反张”取大椎和诸脏俞穴。因此,选取大椎配合肝俞和心俞有其理论渊源和临床依据。

《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药线疗法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尤其适应于癫痫这类顽疾。将安定液泡制过的羊肠线埋入癫痫患者特定穴位中,异物在局部产生一个兴奋灶,通过神经末梢将电冲动传至大脑,在大脑皮质形成一个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可能对原病灶产生良性诱导,从而缓解原病灶的放电,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羊肠线在穴位内经过软化、液化、吸收的过程,会对穴位产生持久的刺激,延长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以起到穴位刺激的续效作用,因而弥补了一般针刺治疗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疗效的不足。穴位埋药线初期对穴位产生机械性刺激,以后羊肠线液化吸收,产生化学性刺激,加上安定的缓慢释放具有穴位刺激疗法、组织疗法及药物疗法的共同作用,其整个损伤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西医的穴位封闭和中医的针刺、刺血、留针(埋线)等多种刺激反应。多种刺激效应融为一体,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而持久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神经节段的脊髓后角后,抑制相邻的病理信息,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质,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整脏腑而治愈癫痫。

癫痫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通常在控制发作1~2年后才考虑抗癫痫病药物的减量和停药,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终生服药。如果患者就诊前已经在服用抗癫痫西药,则嘱其继续服用,然后根据发作控制的情况有计划地缓慢减量。不可随意中断口服药物,防止诱发癫痫。穴位埋药线有助于癫痫的控制和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治疗中应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应详细记载患者的发作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跟踪随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