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体质的人要想保护好自己,就从“少说话”开始

我曾在日常生活中多次体会到这样的情境:即便是在无需过多体力活动的一天中,仅仅因为讲话频繁、输出量远超平时,如参与朋友访谈或繁忙的工作沟通,长时间不断地表达观点与思想,到了傍晚时分,身体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疲惫之态,此时便急需一段宁静的时光,通过打坐来恢复体力与精神。

我深知,这样的多言多语,实则对身体并无裨益,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气虚、体虚的人而言,更是无形中耗费了大量的生命之气。古人曾言:“寡言养气,多言耗气。”这简短而深刻的箴言,实则蕴含着中医养生的智慧。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肺脏主司气的运行。当气息吸入体内时,肺脏便充盈起来;而当气息呼出时,肺脏则略显空虚。声音的发出,正是依赖于肺气的鼓动与推动。因此,当我们讲话过多,输出的语言远远超出日常所需时,便会过度消耗体内的气息,进而损伤体内的津液。久而久之,便可能出现气虚、疲劳乏力、气短自汗、口干舌燥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状态若长期持续,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免疫力,使我们更容易受到感冒等疾病的侵袭。

因此,每当我想到那些需要长时间讲话的职业,如教师和直播行业的从业者,心中便不禁生出几分敬意。他们为了工作的需要,不得不长时间地讲话,这无疑是对身体的一种挑战。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们或许可以尝试用黄芪泡水常饮,以此来补充体内的津液和气,维护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然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少言寡语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些深谙养生之道,身处社会较高层次的人们,他们深知“祸从口出”的真理,故而言谈之中总是显得尤为谨慎。他们并非不善言辞,而是懂得在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他们不会轻易打断他人的发言,也不会急于展示自我,每一次的开口都显得沉稳而有力,少有废话,更不容易引发误解和非议。

他们不嚼舌根,不闲言碎语,更不会无端制造口业,始终保持着与是非之间的安全距离。这种审慎而克制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修养和智慧,更是一种对人生深刻理解的体现。

相反,那些话多且过度表达的人,往往容易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他们的话语如同流水般不停歇,却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过度耗散着自身的“神气”。这种无休止的言谈不仅让人感到疲惫不堪,更容易使人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中,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造成双重影响。

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少讲几句不仅是一种修养和智慧的表现,更是一种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在言语之间保持一份审慎和克制,不仅能够避免无谓的纷争和误解,更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
其实,那些爱讲之人,若细细剖析,其动机大致可归结为两点。首要的,是出于自我表达的欲望,他们渴望通过言辞,将内心的情感、思想和观念一一倾诉而出,以此达到自我释放和认同。其次,则是希望通过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他人,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得以传播和接受。

然而,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两点动机似乎并不那么必要。养生之道,重在修身养性,而非仅仅停留在言语的层面。一个内心丰盈、自信且有底气的人,往往无需过多地向外界解释和证明自己。因此,对于那些过度渴望表达和外放的人来说,或许应该学会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欲望,让心灵更为宁静和深沉。

至于想要通过语言去影响和改变他人,这更是难上加难。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看法。即便是佛祖在世,也难以让所有人的思想达到统一。因此,我们又怎能奢望通过自己的言语去改变他人的想法呢?

古人云:“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恰恰道出了言语的局限性。对于那些与你有缘、能够理解你的人,你无需多言,他们自会明白你的心意。而对于那些无缘之人,即使你说得再多,他们也可能无法领会你的深意。

因此,我渐渐明白,为何有些修行人会选择一辈子闭嘴不讲话。他们深知,少说话、少争论、少解释、少劝说,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学会闭嘴、多持沉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养神、养生之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