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证心法要诀


《仲景脉法三十六种图》一书,曾是医学界璀璨夺目的瑰宝,它深入剖析了仲景脉学的精深微妙之处,无奈时光荏苒,这部宝贵的医学典籍竟已遗憾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实乃医学界的一大损失。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现存的三部伤寒著作及两部方书之中,我们仍能发现对脉象的详尽记载,这些珍贵的资料足以让我们窥见许氏脉学的卓越成就。

许氏脉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阴阳、气血、表里、脾肾四大要素作为核心,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脉象的奥秘。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许氏脉学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阴阳失调在脉象中的表现剖析得淋漓尽致。气血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脉象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出气血的盛衰。表里则是指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许氏脉学通过脉象的变化来推断疾病的表里虚实。而脾肾作为人体的重要脏腑,其功能的强弱也会直接反映在脉象之上。

许氏脉学的四大着眼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辨识脉象的依据,更为我们揭示了脉象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医学内涵。通过对这四大要素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尽管《仲景脉法三十六种图》已经亡失,但许氏脉学的智慧仍然在我们的医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仲景医学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1)阴阳:

许氏在中医脉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将脉象划分为阴阳两大纲领,阳脉以大、浮、数、动、滑为主要特征,这些脉象宛如春日阳光,充满生机与活力;而阴脉则以沉、涩、弦、微、弱为特点,宛如深秋落叶,显得沉静而内敛。通过浮沉的变化,他能够准确判断病邪所在之表里;而脉象的有力无力,则揭示出病情的虚实。

在阴阳的总纲之下,许氏进一步将寒热、表里、虚实等具体病状与脉象紧密联系起来。他深知,数为热之征,脉搏跳动快速,如同夏日炎炎,体内火热炽盛;而牢坚之脉,则反映出体内寒气凝结,如冬夜寒风凛冽。这种细腻的分辨,使得脉象成为了医者洞察病情、辨明病性的重要工具。

在《伤寒九十论●辨少阴脉紧证第五十二》中,许氏引述仲景之言,详细阐述了浮沉迟数在判断表里脏腑病情中的应用。他强调,在辨识病情时,首先要以浮沉迟数为基准,再结合其他脉象特点来确定阴阳属性。这种严谨的辨证思路,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许氏所总结的八纲辨证,不仅运用了八纲脉,还概括出了一系列辨证论治规律。这些规律既包含了表虚表实、里虚里实等病情的虚实变化,也涵盖了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病情的寒热错杂。此外,他还提出了似里实表、似表实里等复杂病情的判断方法,以及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等病情的特殊表现。这些规律的总结,无疑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表里:

脉浮为表,沉为里,这是中医脉诊的基础理论,揭示了人体内外病变的微妙关系。脉浮而有力,如同春日新芽般充满生机,这是表实之象,预示着人体表面受到轻微外感,正气尚足,能够抵御外邪。然而,若脉浮而无力,犹如秋叶飘零,这便是表虚之兆,表明人体表面正气虚弱,易为外邪所侵。

再看脉沉之状,沉而有力,如同深藏不露的珍珠,这是里实之征,暗示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强健,虽有病变但根基稳固。而脉沉而无力,则如枯井之水,枯竭无力,这是里虚之候,表明人体内部脏腑虚弱,需要悉心调理。

以脏腑言,脏为里,腑为表。许氏有言:“数为在腑,迟为脏。”此言颇为精妙,揭示了脏腑与脉象之间的密切联系。数脉多主热,常见于腑病;迟脉多主寒,多见于脏病。如此,通过脉象便可窥见脏腑之虚实寒热。

再论荣卫,卫为表,荣为里。若脉浮而缓,则如春风拂面,此为风伤卫之象,说明人体卫气受损,易受风邪侵袭。若脉浮而紧涩,则如寒霜凝冻,此为寒伤荣之兆,表明人体荣血受寒邪所困,需温阳散寒以调和荣卫。

综上所述,表里之义在中医脉诊中极为广泛,涉及脏腑、荣卫等多个层面。通过细心观察脉象之浮沉、缓急、有力无力等变化,医者便可洞察人体内外病变之所在,从而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3)气血:

许氏医术高明,深谙脉理之道,他独辟蹊径,提出以右手脉主气,左手脉主血的理论,从而准确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状况。这一理论在中医界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

在《伤寒九十论●麻黄汤证第四》中,许氏以邱忠臣虚人伤寒案为例,进一步阐释了其脉诊理论。邱忠臣因虚人伤寒,病情缠绵难愈。许氏通过诊脉,发现其尺脉迟弱,这是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他引经据典,指出仲景曾言:“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这意味着邱忠臣体内气血不足,若贸然使用发汗之法,恐会进一步耗损其气血,加重病情。

因此,许氏决定采用补益气血的方法来治疗邱忠臣的伤寒。他投以建中汤加归芪,旨在先顾其虚,增强患者体内气血。建中汤本就有健脾益气、调和营卫之功,再加入当归、黄芪等补益药材,更能强化其补益气血之力。如此,既能顾护邱忠臣的虚弱之体,又能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许氏以其独特的脉诊理论,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为邱忠臣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一案例不仅体现了许氏医术的高超,也展示了中医脉诊理论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对气血盛衰的判断与治疗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4)脾(胃)肾:

许氏医术精深,尤重脉诊之术,以趺阳脉主胃气,太谿脉主肾气,二者皆为人体之根本,关乎生死。在《伤寒九十论●伤寒下利第七十六》中,他明确指出:“仲景论趺阳脉九十处,皆因脾胃而设也。”此言可谓一语破的,深刻揭示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受谷气而生,谷气生则气血充盈,气血壮则荣卫不衰,荣卫不衰则疾病自然消退。正如《续本事方●治诸虚进食生血气并论》所言:“缘胃受谷气、谷气生则能生气血,气血壮则荣卫不衰,荣卫不衰则病自去矣。如五脏六腑表里之间,皆出自谷气而相传授,生气血而灌荫五脏,或气血不足则五脏六腑荫无所自。”脾胃之重要,可见一斑。

然而,倘若脾元久虚,胃气衰微,则饮食难进,趺阳脉不应,其生命也将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太谿脉主候肾气,为生命之根蒂。肾为先天之本,若太谿脉短促浮数无根,则是元真之气耗损,生命垂危之兆。正如《普济本事方●心小肠脾胃病》所云:“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炊,虽终日不熟,其何能化?”肾命之火如同鼎釜之下之火,若无此火,脾胃之谷气亦难以生化。

因此,许叔微对趺阳脉、太谿脉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他对脉诊之术的精通,更彰显了他对脾胃和肾命在人体健康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掌握这4个要点,即脾胃与肾命的重要性以及趺阳脉、太谿脉的诊查方法,对临诊治疗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