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毒发疮与外科常见痈疮的鉴别


本论详细探讨了疫毒发疮与外科常见痈疮之间的鉴别要点,旨在更精准地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疫毒,作为一种独特的致病因素,其性质较一般的火热之邪更为严重,且具备“疠气”的独特特性。这种特性使得疫毒发疮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余霖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出52种与疫毒发疮相关的症状。这些症状相较于临床常见的外科痈疮症状,显得更为急迫、险峻和严重。这些特殊的症状不仅揭示了疫毒发疮的内在病理机制,也为我们提供了鉴别两种疾病的重要依据。

在鉴别疫毒发疮与外科痈疮时,脉象和症状成为了关键的切入点。疫毒发疮的脉象通常表现为急数有力,反映出病邪的强盛和机体的剧烈反应。而在症状上,疫毒发疮往往表现为疮面红肿、疼痛剧烈、发热高热等,这些症状在外科痈疮中虽然也可能出现,但通常不会如此急险重。

通过对比两者的脉象和症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疫毒发疮与外科痈疮在临床表现上的显著差异。这种鉴别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要点,对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脉象:

疫症之脉,在医者眼中,犹如一本深奥的秘籍,每一缕波动都蕴含着病情的千丝万缕。多数疫症之脉呈现为数脉,然其形态各异,犹如千面佳人,变幻莫测。有时,脉象沉细而数,宛如溪流涓涓,暗藏汹涌;有时,脉象浮大而数,似江河奔腾,汹涌澎湃;更有伏而若隐若现者,如同雾中看花,难辨真容。

疫毒之邪,常郁于血分,如同烈火烹油,熬煎血液,使其失去生机。当疫毒深入肌肤,犹如豺狼当道,肆意腐化,发为疮疡。此时,脉象必见沉细而数,宛如秋风扫落叶,凄凉而凄切。医者观此脉象,便知疫毒已深入血分,腐化肌肤,需以峻药猛攻,方能破其毒势,挽狂澜于既倒。

反观普通外科疮疡,其病因多为热邪外发,侵袭肌肤。此时,脉象洪大而数,宛如夏日烈阳,炽热而奔放。热邪炽盛,犹如烈火焚身,故脉象洪大;热邪扰动血脉,致使心跳加速,故脉象数。医者见此脉象,便知热邪已盛,需以清热解毒之法,祛除病邪,恢复肌肤之生机。

总之,疫症之脉与普通外科疮疡之脉,虽同为数脉,然其形态与病因各异。医者需细心揣摩,方能洞悉病情,对症下药,使患者早日康复。

(2)寒热与头痛:

疫疹初起,患者往往先感寒意袭人,仿佛被凛冽的北风穿透肌肤,直抵骨髓。这股寒意如同冬日里的冰雪,冷冽而刺骨,让人不禁瑟瑟发抖。随后,热浪滚滚而来,犹如盛夏的烈日炙烤,让人热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先寒后热的转变,仿佛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剧变,让人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头痛之感如同被巨锤猛烈敲击,痛得几乎要裂开一般。这种疼痛不仅局限于头颅,更仿佛蔓延至全身,让人痛不欲生。患者往往因此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忍受着无尽的煎熬。

而外科疮证初起之时,其表现却与疫疹截然不同。患者往往先感到身体发热,仿佛被烈火焚烧,这种热感从皮肤蔓延至肌肉,再到骨骼,让人难以忍受。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却会逐渐感到寒意袭来,仿佛被冷水泼身,这种从热到寒的转变,让人不禁感叹病情之复杂多变。

至于头痛之症,外科疮证初起时并非必然伴随。即便有头痛之感,也往往不如疫疹那般剧烈。这是因为外科疮证主要影响的是肌肤和肌肉组织,而非神经系统。因此,在头痛与否这一点上,外科疮证与疫疹有着明显的区别。

总之,疫疹与外科疮证在初起之时,其症状表现有着显著的差异。疫疹以先寒后热、头痛如劈为主要特征;而外科疮证则以先热后寒、头痛或不痛为特点。这些差异为医者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有助于他们准确判断病情,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3)其他症状:

疫疹之症,实乃人体遭受疫毒侵袭,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失和所引发的复杂病症。此症中,若患者出现五十二种症状之一,便可诊断为疫疹,否则则归为外科疮疡范畴。

疫疹之症,犹如烈火燎原,火热淫毒内伏,上蒸下干,左右冲突,传遍经络,深入脏腑,扰乱气血。如“脾火传肺,肺传肾,肾传肝”,则目赤如火,此乃火热上攻之象;疫毒上蒸,故面赤如丹,此乃热毒外泄之征。热毒内伏,阳极似阴,故面色青惨,犹如鬼魅附身;热蒸则汗,热极则燥,故见忽汗忽燥,犹如夏日骤雨,忽来忽去。

疫疹之症,更可扰乱神明,导致心神不宁。如“心为烈火所燔,神自不清”,故患者谵语不止,昏愦如迷,恍若置身幻境;热扰神明,则发狂妄行,妄见妄闻,忽喊忽叫,犹如狂魔附体,行为失控。此外,“烈毒壅遏脾经,邪火莫透”,则四肢逆冷,如同冰封;“毒火冲突,发泄无门”,故腹痛不已,痛苦难当。更有“邪入胃则吐”,干呕连连,此乃内有伏毒,不得发越,故病情沉重;“毒火注于大肠”,则大泄如注,此乃毒火肆虐,肠道受损之兆。

余霖曾言:“瘟毒发斑,疫症之最重者。”然而,斑疹实乃毒气散发外透之表现,尚属顺证。若为瘟毒发疮,此乃毒气内伏结聚之象,较斑疹更为严重。与一般外科疮疡相比,疫疹之症实乃非同小可,其病情之复杂,治疗之棘手,岂可同日而语。

因此,治疗疫疹发疮者,必用大剂清瘟败毒饮,随证增添药物,极力清解凉血,以期救治。若误用甘温内托之剂,无异于助热毒而促其炽烈,断不能救患者于危难之中。王士雄有鉴于此,特在医案中按语指出:“暑湿热疫诸病,皆能外发痈疮。然病人不自知其证发之由,外科亦但见其外露之疮,因而误事者最多,人亦仅知其死于外证也,噫!”此言实乃警世之语,提醒医者需细心辨识疫疹之症,以免误诊误治,贻害无穷。

现代医药研究已经揭示,清瘟败毒饮的抗菌能力可谓出类拔萃,其抗菌谱之广泛令人瞩目。针对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样的顽固病菌,清瘟败毒饮展现出了强大的抑制作用,犹如一把利剑,直刺病菌的心脏。同时,对于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等肠道致病菌,清瘟败毒饮同样能够发挥出显著的抗菌效果,有效地维护肠道的健康环境。

更为难得的是,清瘟败毒饮对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呼吸道和脑部感染的病菌也具备显著的抑制功效,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和脑膜炎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清瘟败毒饮对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性强的病菌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抑制效果,为临床上应对耐药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清瘟败毒饮不仅对抗菌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某些病毒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一发现无疑为清瘟败毒饮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清瘟败毒饮在疮疡治疗方面表现出了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这与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密不可分。正是基于这种机制,清瘟败毒饮能够有效地治疗疫斑、疫疹、疫疮等多种疾病,为患者带来福音。可以说,清瘟败毒饮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