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伤寒脉证提纲
伤寒论中明确提到:太阳病,有的患者已然发热,有的则尚未发热,但无论如何,必定会有恶寒、周身疼痛、呕逆以及脉象阴阳俱紧等症状,这些综合起来便被称为伤寒。太阳病的伤寒证,是外邪侵袭人体,寒邪直中体表,致使人体阳气受损的证候。
寒邪作为阴邪,其性质凛冽,伤人阳气之力较中风更为严重。伤寒虽也有发热之症,但其发热过程不同于中风之迅速,需待阳气闭郁至极时才显现。当然,也有因体内阳气盛而病即发热的情况,故原文用“或”字表达了一种未定的含义。
至于恶寒,它是伤寒证中必然出现的症状,无论发热早晚,恶寒必定先于发热出现。这是因为太阳经被寒邪所伤,卫外功能失守所致。与中风证的恶风相比,伤寒证的恶寒更为严重。中风证多表现为汗出恶风,属于表虚证;而伤寒证则表现为无汗恶寒,属于表实证。
此外,伤寒证中的“体痛”指的是周身疼痛,这是伤寒证的一个突出症状。寒邪作为阴邪,主凝涩,能使营卫运行不畅,导致疼痛。故古人有云:“寒主痛”。而“呕逆”则是胃气上逆的表现,这是寒邪束表,影响胃气,导致胃气不和所致。
至于脉象,伤寒证表现为阴阳俱紧,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象。伤寒表实无汗,故三部脉象均表现为浮紧有力。综合上述脉证,便可准确诊断为太阳病的伤寒证。
由此可见,伤寒论对于伤寒证的描述既详细又精准,为医者提供了宝贵的诊断依据。通过仔细辨别脉证,医者能够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太阳病,作为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重要篇章,其中所提及的中风与伤寒,实为从太阳病提纲证中细分而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证候。这两者之间,犹如天地之间的阴阳,既有其共性,又各自独具特色。
太阳中风之证,邪气主要侵袭卫气,而又间接影响到营气,造成卫气亢奋而营气相对虚弱的局面。卫气乃人体之藩篱,负责抵御外邪;营气则是滋养身体的物质基础。当卫气受到邪气侵袭,便会出现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这是因为卫气与邪气抗争而产生的热象,同时因营气不足,不能固摄汗液,故而汗出。脉浮缓,则是因为邪气主要在表,尚未深入。这些表现,被概括为表虚证。
而太阳伤寒之证,则表现为卫气与营气皆受到邪气的侵袭,二者俱实,故症状相对较重。邪气深入,卫气奋力抗争,但因邪气强盛,无法驱散,故见恶寒、无汗之症。体痛,是因为邪气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呕逆,则是邪气影响胃气,使之升降失常。脉浮紧,是邪气紧束肌表,气血运行受阻的表现。这些表现,被统称为表实证。
综上所述,太阳病中的中风与伤寒,其鉴别之关键在于有汗与无汗。中风者,营卫不和,故汗出;伤寒者,卫营俱实,故无汗。此乃两证之根本区别,也是医者诊断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