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极佳的“五输穴”子母补泻法
笔者在针灸临床上总结了4种行之有效的五输穴子母补泻法,现分别举例介绍如下,供针灸同仁临床参考。
一、母补泻法在本经上的应用张某,男,8岁。5月25日初诊。
患儿2天前受凉后咳嗽气粗,头痛发热,口干咽痛,恶风鼻塞。查体温38℃,咽部充血红肿。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疗
此属外感风热之证,取双侧尺泽及大椎,针用泻法,治1次即脉静身凉,治2次咳止痛消而愈。
- 按
子母补泻法在本经上的应用,为临床常用,最早见于《难经·六十九难》。
本法根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主治性能的配合,再按照脏腑的五行属性,根据“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在本经上选用五输穴中的母穴和子穴治疗疾病。
如肺在五行属金,金之母为土,金之子为水,故凡属肺经虚证,即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母穴太渊,用补法来治疗。因土能生金,取太渊即所谓“虚者补其母”。
凡属肺经实证,则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子穴尺泽,用泻法来治疗。因金能生水,取尺泽即所谓“实者泻其子”。余可类推。详见表1。

本例病在肺经,取本经子穴尺泽泻肺经风热,再配大椎通阳解表,使风热得解,表证得除。
二、子母补泻法在表里经上的应用
朱某,男,17岁。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灼痛3天,伴心烦口渴,面红失眠,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
此属心经火盛,取双侧小海,针用泻法,治5次而愈。
- 按
本例病在心经,不取心经荥穴少府,输穴神门,而单取其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之合穴小海,何也?
因本经腧穴不仅能治本经病,而且能治其表里经病。
小海穴属小肠经,可除小肠实热,同时亦能清与小肠经相表里的心经火热,而且解心经火盛,有釜底抽薪之妙,故单取小海治疗心经火盛,亦能应手而瘥。
此即子母补泻法,按照“补母泻子”的原则,选用其表里经上的母穴或子穴来治疗该经疾病。
如心在五行属火,火之子为土,火之母为木。
故凡属心经实证,可取与其相表里的小肠经五输穴中属“土”的合穴小海,用泻法来治疗;凡属心经虚证,皆可取与其相表里的小肠五输穴中属“木”的输穴后溪,用补法来治疗。余可类推,详见表1。

三、子母补泻法在同名经上的应用
黄某,女,50岁。3月12日初诊。
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已4月余。伴五心烦热,夜间盗汗,口微渴而不欲饮。舌红,脉细数。
治疗
证属心阴虚,独取双侧涌泉,针用补法,治10次而安。加针2次,以求巩固,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 按
本例针刺涌泉,滋肾阴以养心阴,遂除顽疴,是子母补泻法在同名经上的应用实例。
一般某经有病,除了可取本经或其表里经腧穴来治疗外,亦可取与之同名的经脉腧穴来治疗,以收异曲同工之妙。
若本经实证,则泻其表里经上与之相对应的子穴;若本经虚证,则补其表里经上与之相对应的母穴。
如心经实证,取与手少阴心经同名的足少阴肾经属“土”的输穴太溪,用泻法来治疗,因心属火,火之子是土;
心经虚证取足少阴肾经属“木”的井穴涌泉,用补法来治疗,因火之母是木。余可类推,详见表1。

四、子母补泻法在子母经上的应用
梁某,男,58岁,10月22日初诊。
头痛眩晕半月,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耳鸣,口苦咽干,查血压22/11kPa,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证属肝火亢盛,取少府、行间,针用泻法,治12次而诸证悉除。
- 按
子母补泻法在子母经上的应用亦较为广泛。
具体应用如叶茶山《采艾编翼·灸法须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83)上所载:“补元气虚则补其母,如肾水虚则补肺金,……泻邪气实则泻其子,如肾有邪则泻肝木”。
母穴在其母经上,子穴在其子经上。
如肝经虚证,肝为“木”,则取其母经属“水”之肾经上水穴阴谷来治疗;
肝经实证,则取其子经属“火”之心经上火穴少府来治疗,有如本例,即是“实则泻其子”原则的临床应用。余可类推,详见表1。

体会
五输穴为常用而具特效之腧穴。与此相关,指导取穴有子母补泻法。然而在以往子母补泻法仅限于本经、子母经上的应用。
笔者根据导师传授和借鉴前人经验,增加了表里同名经子母补泻法的应用,不仅增加了选穴的灵活性,且疗效甚佳。
特别是本经和子母经补泻法疗效不显著时,应用表里经或同名经上的子母补泻法,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临床中这4种子母补泻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相互配合。
如选用本经的子母穴后,可根据需要选用子母经、同名经或表里经上的子母穴。如此五输穴的应用才更灵活,疗效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