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痹证
痹,乃中医术语,蕴含闭阻不通之深意。当外邪,诸如风寒湿等,侵入人体,侵扰肢体之经络、肌肉与关节,气血之运行便遭阻滞,引发一系列症状,诸如疼痛、肿大、重胀或麻木等,甚而至于影响肢体之运动功能。凡此种种,皆可统称为痹证。
痹证之范畴甚广,涵盖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肌纤维织炎以及坐骨神经痛等诸多疾病。其发生,多因卫气不足,腠理失于固护,或劳累过度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或久卧湿地等,致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闭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风寒湿痹。正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然而,因人体素质各异,感受风寒湿邪亦各有偏胜。若偏于风邪,则形成行痹,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偏于寒邪,则形成痛痹,疼痛剧烈且固定不移;偏于湿邪,则形成着痹,表现为肢体沉重、麻木不仁。此外,若人体阳盛内蕴热邪,感受风寒湿邪后易于化热,形成热痹,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
痹证若迁延不愈,病邪便由浅入深,由经络逐渐侵入脏腑。《内经》云:“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此言痹证久治不愈,病邪终将深入脏腑,如心痹等,病情更为复杂严重。因此,对于痹证之治疗,需根据病情之深浅、病邪之偏胜,辨证论治,以期达到标本兼治、恢复健康之目的。
〔辨证论治〕
行痹,乃风邪偏胜之症。患者常觉肢体关节走窜疼痛,仿佛风穿骨缝,痛无定处,令人难以捉摸。有时疼痛会在一处发作,却又似有若无地向远处放散,牵掣着周围的肌肉与神经,令人感到麻木不仁。病情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兼有寒热之症,舌苔呈现薄白或淡黄之色,脉象则表现为浮弦,仿佛风中摇曳的柳枝,飘忽不定。
痛痹,则是寒邪偏胜所致。患者常感肌肉关节疼痛,疼痛部位明确而固定,仿佛有寒冰刺骨,痛势较剧。此时,若得热则疼痛稍减,遇寒则疼痛加剧,仿佛冬日里的寒风吹过,让人倍感凄冷。患者舌苔多呈现白腻之色,脉象则紧如琴弦,昭示着体内寒气凝重。
着痹,则因湿邪偏胜而起。患者肢体关节痠痛沉重,仿佛有重物压身,肌肤微肿,但色泽不红。疼痛部位明确,每遇阴雨风冷天气便易发作,仿佛湿气与寒气相互勾结,共同侵袭人体。此时,患者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如同沾满露水的荷叶,沉重而湿滑。
热痹,则是风湿化热所致。患者四肢关节痠痛,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到令人难以触碰,活动受限。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等症状,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濡数,仿佛夏日里的暴雨即将来临,热浪滚滚,湿气蒸腾。
痹证体针治疗,旨在通过针刺经络穴位,疏通气血,调和营卫,以驱散风寒湿邪之闭阻。治疗时,以近部与循经穴位为主,辅以疼痛部位即阿是穴,精准定位,以达最佳疗效。
主穴选择,依据痹证发生的部位而定。肩部痹痛,则取肩髎、臑俞、肩髃;肘臂痹痛,则取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腕部痹痛,则选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背脊痹痛,则用水沟、身柱、腰阳关;髀部痹痛,则用环跳、居髎、悬钟;股部痹痛,则用秩边、承扶、阳陵泉;膝部痹痛,则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痹痛,则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此外,痹证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治疗时还需根据证候特点,配以相应穴位。行痹者,加膈俞、血海,以活血养血,血行风自灭;痛痹者,久延则阳气衰惫,需加肾俞、关元,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着痹者,取商丘、足三里,健脾化湿,治湿之本;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清热解表。
治法方面,行痹、热痹,或痹痛在皮肤、肌肉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疼痛剧烈者可兼用揿针或隔姜灸;痹痛在筋骨者,亦可采用深刺留针;着痹者可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治疗时,应随其证情变化,运用各种不同的治疗和操作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证耳针治疗关节炎时,选穴至关重要。医者需精心挑选相应区压痛点、下脚端以及神门等关键穴位。在操作时,医者会使用专业耳针,采取较强的刺激方式,旨在激活穴位内的气血流通,进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留针时间通常为10至20分钟,确保穴位受到充分的刺激。
痹证病情的轻重不同,针刺的频率也会有所调整。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医者可能会建议每天进行一次针刺治疗,以便迅速缓解病痛;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则可隔日进行一次针刺,以巩固疗效。整个治疗过程通常以10次为一个疗程,患者需按医嘱坚持完成整个疗程,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除了耳针疗法,痹证皮肤针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医者会在患者局部肿胀处或患病关节周围进行叩刺,以刺激皮肤下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痹痛。此外,脊椎两侧相应的节段部位也是皮肤针治疗的重要区域,每隔三天叩刺一次,五次为一疗程。这种疗法特别适用于以肿胀为主的关节炎患者,能够有效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用例案〕
癸酉秋,大理的李义河翁,年岁已高,双腿疼痛之疾困扰他已有十余载。这期间,他遍访名医,尝试各种药物,然而病情始终未能得到根治。每当疼痛发作,他步履蹒跚,痛苦不堪。
一日,相公闻其疾苦,特推荐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前来诊治。医者细心把脉,发现李翁脉象滑浮,乃是风湿之邪深入筋骨所致。医者深知,单凭药物之力,难以根治此疾,唯有针灸之法,方能直达病所,驱散风湿。
于是,医者取来银针,精准地刺入李翁的风市、阴市等穴位。随着银针的深入,李翁只觉一股暖流涌入双腿,疼痛之感逐渐消散。经过几次针灸治疗,李翁的双腿疼痛竟奇迹般地好转起来。
李翁感激不已,对医者赞不绝口。后来,他官升至工部尚书,但双腿之疾却再未复发。这段针灸治愈的传奇故事,也被后人载入《针灸大成》之中,流传千古。
再看许××女士,年仅38岁,正值壮年,却饱受风湿性关节炎的折磨。近日来,她双膝关节肿痛难忍,屈伸不利,行走都显得异常困难。医者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病情,发现她膝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舌苔淡薄黄,脉象细数。
医者决定采用针灸之法进行治疗。他选取双膝眼、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运用透天凉手法进行针刺。每次留针20分钟,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经过两次治疗,许女士便感到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红肿也开始消退。
经过五次针灸治疗,许女士的双膝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她终于能够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段针灸治愈风湿性关节炎的医案,也被收录在《现代针灸医案》中,成为针灸医学的又一成功案例。
〔文献摘录〕
冷风湿痹,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自古以来就备受医者关注。在《医学入门》这部医学经典中,明确指出冷风湿痹的治疗方法,即取环跳、阳陵、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当痹症深入骨髓,患者感到痛痒难辨之时,烧针尾三五壮,使针身温热,如此,患者便能感受到痛痒,逐渐好转。
对于两膝红肿疼痛这一症状,古代医者同样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资生经》中提到,针对此症,可选取膝关、委中、足三里、阴市等穴位进行针灸。这些穴位与膝关节紧密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有效缓解红肿疼痛,达到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
董天恩医师在针灸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报告指出,针刺条口穴对于治疗漏肩风这一病症有着显著的效果。在治疗时,应取患者对侧的条口穴进行针刺,进针要深,刺激要强。在刺激的过程中,让患者活动肩部,有助于改善肩部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每3天针刺1次,通过持续的治疗,可以逐步缓解漏肩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灸作为中医的瑰宝,在冷风湿痹、两膝红肿疼痛以及漏肩风等病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选取合适的穴位,采用恰当的刺激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其疗效显著,得到了广大患者与医疗工作者的认可。据15家医疗单位共计10626例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介于84.6%至96.7%之间,而治愈率则在20.1%至50.2%的范围内。这充分展现了针灸在缓解本病症状、促进康复方面的独特优势。
针灸治疗方法多样,有单独采用针刺的,也有单独运用艾灸的,但更多时候是针灸并用,两者相辅相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穴位的选择上,中医理论及病累关节部位是重要依据。穴位选择通常分为局部取穴和循经辨证取穴两种,这两种取穴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应用,以更精准地针对病情,提升治疗效果。
针对不同的症状,针灸治疗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若患者关节酸痛,痛无定处,这多为风邪偏盛,治疗时应以祛风散邪、通经止痛为主,多取风门、风池、风市等穴位,并配合关节局部经穴进行治疗。若关节疼痛不移,得热则减,遇寒增重,这则是寒邪偏盛,治疗时应以温经散寒为主,多取大椎、阳关、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并辅以关节局部经穴。对于关节肿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易受阴雨气候影响而发病的患者,多为湿邪偏盛,治疗时应以化湿通经为主,多取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并配合关节局部经穴。而对于关节红肿热痛,兼有发热的患者,这往往是风寒湿邪留滞经络,蕴积化热所致,治疗时应以泄热通经、调气和血为主,多取曲池、大椎、合谷等穴位,并结合关节局部经穴。
在治疗手法上,针灸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多种手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风、湿、热偏盛的患者,针灸治疗多以针为主,刺用泻法;而对于寒邪偏盛的患者,则多以灸为主,或针灸并用。这些精湛的手法与灵活的策略,共同构成了针灸治疗本病的独特魅力与显著疗效。
坐骨神经痛,这一常见的痹证,其实质是坐骨神经通路的一段或全长所出现的放射性疼痛现象。这一病症的成因颇为复杂,多因身体遭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是因意外跌倒、扭伤,导致经络受损,气血流通受阻,正所谓“不通则痛”。随着病情的迁延,筋肉失于濡养,便会出现臀肌、大腿肌、小腿肌轻度萎缩、麻木、冷痛或灼热等异常感觉。
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阵发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尤其是在行动时痛感会明显加剧。在中医经络理论中,大肠俞、关元俞、居髎、环跳、会阳、昆仑、涌泉等穴位附近,会有明显的压痛点,且患者抬腿动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根据中医辨证,坐骨神经痛可分为风热证、风寒证和夹湿证等多种类型。风热证患者患肢常有灼热感,遇热则痛感加剧;风寒证患者则患肢冷痛,得热则稍感舒适;而夹湿证患者患肢则重着不适,尤其在阴雨天气疼痛会明显增剧。
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中医多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对于肌肉萎缩的患者,还会辅以足阳明、太阴经穴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泻法,也可配合灸法或拔火罐等辅助疗法。常用的穴位包括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昆仑、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这些穴位均具有舒筋镇痛的功效。在治疗时,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每次选取5~7个穴位,均取患侧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