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的“证”与“候”是指临床征象
《金匮要略》中,“证”字凡14见。
有一些更能说明仲景所谓的“证”到底是指什么这一问题。
下面,为避繁琐,只将这些“证”字引出来,供有兴趣的同仁进一步研讨之。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
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后注云: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纳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仲景书中“候”字仅二见,皆出于《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曰: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二个“候”字,显然分别指的是湿痹、黄疸表现于外的临床征象,“其候……是其证也”,更清楚地道出了证与候的互训关系。
总之,在医圣仲景眼里,“证”是指包括症状、体征在内的各种临床表现;
“候”是指征候而言,乃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临床征象。
由于“证”与“候”皆是指临床征象而言,故晋代医家将“证候”并称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
如《脉经·序》有云:“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声色证候,靡不该备。”
其中,“形证”、“证候”义同“证”,即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