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夹脊穴”,有效缓解膝周疼痛

有许多患膝骨关节炎的朋友,尽管保暖到位,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膝关节疼痛。这种情况不妨试试针刺疗法,以相关夹脊穴为中枢同源点,临床治疗本病总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膝骨关节炎属中医学“骨痹”“痹病”范畴。是在脏腑经络之气虚损的基础上,风、寒、湿等外邪入侵,凝滞留驻于关节,经脉不通为病。

经络辨证

临床膝骨关节炎以内侧、外侧、前侧疼痛为多见,膝关节后侧痛相对较少。根据经络循行,膝关节内侧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所过,膝关节外侧为足少阳胆经所过,膝关节前侧为足阳明胃经所过,膝关节后侧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所过。因此,膝关节内侧疼痛属肝经、脾经病变;膝关节外侧疼痛属胆经病变;膝关节前侧疼痛属胃经病变;膝关节后侧疼痛属膀胱经、肾经病变。 从经络关系看,肝经与胆经相表里,脾经与胃经相表里;从脏腑关系看,肝藏血,主疏泄,能促进脾的运化,脾主运化、统血,使肝血能有所藏,肝脾关系密切。肝脾两脏病变时常相互影响,出现肝脾不调,因此,肝经、脾经、胆经及胃经四经联系密切,临床可把膝关节内、外侧、前侧疼痛归为一型,综合治疗。膝关节后侧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所过,膀胱经与肾经是表里经,临床可以把膝关节后侧疼痛归为一型。

诊疗方案

01膝关节内、外侧、前侧疼痛

治疗经络:肝经、脾经、胆经及胃经。

针刺处方:肝夹脊(T9夹脊)、胆夹脊(T10夹脊)、脾夹脊(T11夹脊)、胃夹脊(T12夹脊)、鹤顶、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及以阴陵泉及梁丘为中心1~2寸、以血海为中心1~2寸、以曲泉为中心1~2寸、阳陵泉下1~2寸间的皮部区等。中枢同源点双侧取穴,外周同源点一般患侧取穴。

针刺方法:肝夹脊、胆夹脊、脾夹脊、胃夹脊点刺,不留针;鹤顶、内膝眼、犊鼻斜刺,进针0.5寸;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直刺,进针1寸;以梁丘为中心1~2寸、以血海为中心1~2寸、以曲泉为中心1~2寸、阳陵泉下皮部区平刺。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2~3次。

处方说明:本处方是根据同源点针刺治疗程序,结合临床经验制订的规范治疗方案。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节段夹脊穴(肝夹脊、胆夹脊、脾夹脊、胃夹脊)为中枢同源点,养护肝、胆、脾、胃四经经气;曲泉属于足厥阴肝经;阳陵泉、阳陵泉下皮部区属于足少阳胆经;血海、阴陵泉属于足太阴脾经;犊鼻、足三里、梁丘属于足阳明胃经;鹤顶、内膝眼属于经外奇穴。这些穴位是膝骨关节炎高发同源点。

02

膝关节内、外侧、前侧疼痛

治疗经络:膀胱经、肾经。

针刺处方:膀胱夹脊(S2夹脊),肾夹脊(L2夹脊),以浮郄为中心0.5寸、以阴谷为中心0.5寸、以承山为中心0.5~1寸皮部区及委中、昆仑、太溪、四满、中注。中枢同源点双侧取穴,外周同源点一般患侧取穴。

针刺方法:膀胱夹脊、肾夹脊点刺,不留针;以浮郄为中心0.5寸、以阴谷为中心0.5寸、以承山为中心0.5~1寸皮部区平刺;委中、昆仑、太溪、四满、中注直刺,进针0.5寸。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2~3次。 处方说明:本处方中膀胱夹脊、肾夹脊为中枢同源点,养护膀胱、肾经经气;浮郄、委中、承山、昆仑属于膀胱经,太溪、阴谷、四满、中注属于肾经,上述穴位是膝骨关节炎后侧疼痛高发同源点。

调护

适当进行下肢肌肉锻炼,增强膝关节稳定性。避免膝关节高强度运动损伤,尤其是下蹲、爬山等膝关节负重运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