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坐浴治疗妇科病
带下病是妇科中仅次于月经病而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带下病的治疗以内治法为多,但外治法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直达病灶的优点。临床运用中药汤剂坐浴治疗带下病湿热蕴结证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48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7~60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0年;未绝经32例;已婚44例;在职35例;存在合并症30例;存在合并用药11例;清洁度Ⅰ度6例,Ⅱ度40例,Ⅲ度2例;滴虫性阴道炎3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8例,细菌性阴道炎3例。中医辨证标准:①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黏稠,有腥臭味;②阴部瘙痒或疼痛;③阴部潮红肿胀;④小腹胀或疼痛;⑤小便短少涩痛;⑥口苦咽干;⑦心烦、胸闷;⑧食欲不振;⑨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腻;⑩脉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治疗方法
处方:蛇床子、煅龙骨、煅牡蛎、薏苡仁、芡实、白鲜皮、地肤子各15克,百部、蒲公英、金银花各12克,白花蛇舌草、苏叶各10克。
用法:水煎沸30分钟,待水温适宜时坐浴,每次10分钟,早晚各1次,每天1剂,连用1周。
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体 会
中医学中的带下病,在临床上常见于阴道炎、宫颈炎及盆腔炎等病症引发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其中,以阴道炎尤为多见。有研究显示,湿热下注证是带下过多最常见的证型,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黏稠,臭秽;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内阻,则食欲较差;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则小便短少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征。
中医认为,白带增多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固然是病理现象,但女子之“带”犹如男子之“精”,女子带下绵绵,犹如男子遗精,日久则可导致人体虚证丛生。
因此,带下病的外治不能只顾针对症状而一味使用清热解毒止痒的药物,单纯清热解毒止痒,可取效于一时,但效果不能持久,容易反复。所以,还要兼顾到“带下”本属人体生理现象这一情况,要注意加用敛湿止带的药物。如此,治疗带下病方可全面兼顾。本方在运用清热解毒止痒药物的同时,加用敛湿止带的药物。全方由蛇床子、百部、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白鲜皮、地肤子、薏苡仁、芡实、煅龙骨、煅牡蛎、苏叶等组成。三联药组“蛇床子、百部、白花蛇舌草”解毒杀虫止痒;三联药组“蒲公英、金银花、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煅龙骨、煅牡蛎、芡实以固涩止带;药对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薏苡仁、芡实利下湿浊;苏叶芳香避秽,祛除带下之异味。
方中融清、利、敛为一体,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敛湿止带之功效。研究证明,本方坐浴可改善带下病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