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肾脏警惕肾病偷袭
据有关报道,目前全世界超过5亿人患有不同的肾脏疾病,有100多万人靠透析痛苦地生存,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调查显示,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肾脏疾病(北京调查9个人中就有1人患肾病),与此相关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更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公众对肾脏疾病及其危害的知晓率不到1%(远低于对冠心病、糖尿病的认知率),这导致了很多肾脏疾病到了晚期才去就诊,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慢性肾脏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性肾损害、感染性肾损害以及先天性和遗传性肾脏疾病等多种肾病。在我国目前仍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已成为肾病发展的危险三部曲。所以,有效防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是我国目前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重点。
一、影响肾脏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肾脏是比较脆弱的,以下原因均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糖尿病高血压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2~5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1/3以上患者在患病10~30年后会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直至发生尿毒症。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同时又是血压调节的重要脏器。正常血压的人进入老年后肾小动脉也会硬化,而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会加速肾脏衰老,故凡在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几乎都有肾小动脉硬化。
高血脂
增高的血脂可沉积在肾脏和肾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肾脏的血流供应,引发肾小球硬化,从而会导致肾功能减退。
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过高的人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饮食,极有可能会诱发痛风。而痛风患者经过若干年的进展,几乎都会出现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然后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症情缓慢进展,最后会导致肾功能不全。
肥胖
肥胖患者可出现蛋白尿、少量镜下血尿,可缓慢发展至慢性肾功衰竭。
药物
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止痛剂、大剂量的利尿剂、抗肿瘤药物和造影剂等。
此外,上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过度疲劳和“少动多吃”等,也是诱发肾脏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二、肾脏疾病早期报警信号
没有其他原因,若出现以下症状应想到患有肾病的可能,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水肿
主要表现为清晨起床时眼睑或面额部水肿,午后可消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严重者水肿可发生在身体的低垂部位,如双脚踝内侧、双下肢、腰骶部等。
尿色、尿量异常
正常尿色淡黄且透明,如果尿呈深茶色、洗肉水样、混浊如淘米水、或酱油色时,应立即就诊以明确病因。正常人的尿量每天约1500~2000毫升左右,每日4~8次,如没有大量出汗、发热、腹泻、饮水过多过少或服用药物等情况,若发现尿量骤减或增加,则可能是肾脏出现病变,应及时进行检查。
尿中泡沫多、久久不消失
多表示尿中排泄的蛋白质增多。
夜尿增多
一般健康的正常人在60岁之前,一般夜间无尿或只有1次夜尿,如年轻人无饮水过多等情况,出现夜尿增多每晚1次以上,往往是肾脏功能不良的早期临床表现。
腰痛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外府”,肾脏有病多有腰背酸痛、倦怠无力的表现。若无腰部劳损、扭伤、骨质增生等原因,常是肾脏有病的征兆。
血压升高
常同时出现头痛、眩晕甚至视物模糊等症状。
此外,出现眼底变化(小动脉发生痉挛,出现棉絮状渗出或视网膜出血)、贫血(肾性贫血,常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尿、缺钙等表现,也往往是肾脏疾病的报警信号,应重视。
三、生活科学合理、早期进行筛查,严防肾病偷袭
预防肾病首先要健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放松身心;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没有十分必要不要熬夜;营养结构要合理均衡,饮食不可太咸,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高糖、高热量食品。要适当节食,每餐只吃七八成饱,避免暴饮暴食;最好完全戒除烟酒;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各种相关疾病的防治等,对预防肾病的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腰痛、小便异常、血压升高等一项或多项报警信号,切切不可马虎大意,应及时去内科或肾脏专科进行检查,明确诊断。一般可通过尿常规、血肌酐、血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等方法进行初步检测。蛋白尿(是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球重吸收发生障碍的结果)是肾脏疾病重要的预后指标,尿中微量的白蛋白是肾小球受累的最早期最重要的临床证据,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该将尿中微量白蛋白测定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每3~6个月检查1次。必要时还应对肾功能进行评估,进行筛查,以预防肾病进行偷袭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