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论治法则

深入研读《临证指南医案》中的53例温热病医案,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叶桂的诊室,亲眼见证了他如何巧妙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法则,为病患解除病痛。这些医案不仅展示了叶桂精湛的医术,更体现了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临证经验。

叶桂在诊治温热病时,总是能准确把握病邪的传变规律,根据卫气营血的不同层次,灵活运用各种治法。在卫分阶段,他善于运用解表散寒之法,使病邪从表而散;在气分阶段,他则注重清热泻火,防止病邪深入营血;到了营分阶段,他更是精心调配药物,以清营凉血为主,兼以透热转气;至于血分阶段,他则擅长凉血散血,以清除血分之热。

在这些医案中,叶桂不仅注重药物的配伍和剂量的把握,还十分关注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他深知温热病病情变化多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总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因人、因病、因时制宜的施治原则,使得叶桂在诊治温热病时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这些医案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叶桂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法则的精髓。他不仅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还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疗方法,为后世医者树立了榜样。这些医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证经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1) 邪在卫分:占7例。

其证候表现丰富多样,初期可见发热症状,微恶风寒或甚至不恶寒,患者常感头痛不适,咳嗽频频,吐痰稠厚,口渴咽干,出汗不明显或仅有少量汗出。舌象方面,舌色可能偏淡或略显红润,脉象则表现为数脉。

针对此等证候,用药需精心调配,以达到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常用的药材包括桑叶、菊花,它们性味苦寒,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薄荷辛凉,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金银花清热解毒,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竹叶、栀子清心除烦、利尿通淋;豆鼓则可调和药性,增强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加减用药。若夹有风邪,可加入薄荷、牛蒡子等药材,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若夹有湿邪,则可加入芦根、滑石等,以利湿清热。

正如《温证论治》所言:“在表用辛凉轻剂,夹风加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治疗时应遵循“在卫汗之”的原则,通过辛凉轻剂,使邪气从表而散。

例如,有一患者谢某,因积劳过度导致阳气受损,卫气疏松,外邪得以侵入。温邪上受,内犯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故见外寒似战栗之状。同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以致气短、胸满。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热邪逼迫,故见大便泻出稀水之症。此时治疗应以辛凉轻剂为主,选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香豉、橘红、枳壳调和气机,薄荷、连翘疏散风热,茯苓健脾利湿,共奏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

(2)邪在气分:占13例。

其证候表现颇为复杂,患者全身壮热,仿佛被火焰灼烧,不同于一般的恶寒症状,反而对热感到厌恶。时而有汗水渗出,仿佛身体在试图通过排汗来散热,然而这并不能缓解其内心的烦渴。患者常常感到口渴难耐,欲饮不止,咽喉干燥,如同被火烤一般。口腔内糜烂,气味难闻,令人难以忍受。胸脘部位感觉痞满,食欲不振,仿佛食物在此处难以消化。观察其舌象,可见舌红苔白或黄,脉象滑数或洪大,皆是热邪内盛之象。

在治疗此类证候时,用药需精准且讲究。石膏、知母等药材,性味寒凉,能清热泻火,为治疗此类热病之良药。花粉、沙参、玉竹等则能生津止渴,润燥养阴,对于缓解患者烦渴、咽燥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石斛、地骨皮等药材,既能清热又能养阴,是治疗此类证候的佳品。黄连则能清热解毒,对于口腔糜烂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

在用药时,需遵循“宜清气而不伤阴”的原则。以仲景所云为例,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导致不寒反热,使人肌肉消烁。对于此类证候,仲景虽未注明具体方剂,但提到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甘寒生津、解烦热的治法。如今,对于脉数、舌紫、渴饮等症状,我们可采用生地黄、石膏、生甘草、知母等药材,以甘寒之性清热泻火,同时佐以存阴之法,使热邪得清而阴液不伤,此乃治疗此类证候的法中之法。

(3)热人营分:占11例。

其证候表现丰富而复杂,包括身热夜甚、咽肿口干而不思饮、心中热闷、烦躁少寐、心悸怔仲震动等显著症状。患者面色枯槁全无淖泽,显得极为憔悴,舌绛裂纹或舌心灰滞,苔黄燥或无苔,脉数而略虚,种种迹象均显露出病情的严重性。

在治疗此类证候时,用药需精准而周到,如犀角、玄参、生地黄、天冬、远志、石莒蒲、郁金、丹参等,这些药物相互配伍,既能清营养血,又能“透热”,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有一马姓患者,少阴伏邪,津液不胜,喉燥舌黑,不喜饮水。对于此类病情,治法当以清解血中伏气为主,以防液涸。可选用犀角、生地黄、牡丹皮、竹叶、元参、连翘等药物,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再如,有一陈姓老妪,热入膻中,夜烦无寐,心悸怔仲,舌绛而干,不嗜汤饮。此乃营中之热,治疗当侧重于手经。此时可选用犀角、鲜生地黄、黑元参、连翘、石菖蒲、炒远志等药物,以清透营中之热,安神定悸。同时,也可采用鲜生地黄、元参、天冬、麦冬、竹叶、茯神、金箔等药物,以清养为主,滋养阴液,调和营卫,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4)热人血分:占7例。

其证候表现丰富多样,首先体现在喉部与口腔的干燥感,患者常觉喉燥咽干,甚至不喜饮水,这反映了体内阴液不足的状况。此外,患者常有潮热之感,犹如潮汐般周期性出现,这是阴虚火旺的典型表现。肌肤上,患者可能出现斑点瘾疹,这是热邪外透于肌表的表现。面色方面,患者面色可能呈现油光或垢腻而赤,这是热邪熏蒸于上的结果。

在神志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神清迟呆的症状,反应迟钝,思维不敏捷。舌象上,患者舌强音缩,齿肉映血,牙齿干垢,舌赤紫苔黄或黑燥,这些都是热邪深重,耗伤阴液的表现。脉象上,患者脉弦数,反映了热邪内盛,阴液不足的状况。

在治疗上,我们采用一系列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的中药。如犀角,能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生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牡丹皮、赤芍能凉血活血,散瘀消斑;阿胶、丹参、琥珀能养血润燥,安神定惊;桃仁能活血化瘀,润肠通便;至宝丹则能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例如,对于某位患者,其舌绛裂纹,面色枯槁全无淖泽,形象畏冷,心中热焚,邪深竟入厥阴,正气已经虚极。我们采用仲景复脉汤进行治疗,并根据病情加减药物,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又如,对于某些热病误治导致的正气受伤、神昏舌强的患者,我们亦以补养阴液、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采用复脉汤加减治疗,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此外,对于耗血伤阴之候,有阳化内风之象的患者,我们治重在补,采用生白芍、炙甘草、阿胶、鸡子黄、人参、生地黄、麦冬、炒麻仁等药物,以滋养阴液,调和营卫。

而对于有邪动血之候的患者,我们则治重在凉血散血,采用犀角、细生地黄、元参、牡丹皮、郁金、石菖蒲等药物,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总之,针对不同的证候表现,我们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和加减方法,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

(5)邪陷心包:占15例。

其证候表现极为复杂,患者往往陷入深度神识昏迷之中,时而谵言妄语,仿佛在与无形的力量对话。耳聋目瞑,仿佛被无形的黑暗笼罩,四肢不由自主地抽搐痉挛,犹如被无形的锁链束缚。胸闷痰涌,仿佛胸中有一股烈火在燃烧,而口中的痰液则是这烈火的见证。身体发热,犹如置身于熊熊烈火之中,口燥烦渴,舌赤或绛苔黄,都是热邪炽盛的明证。脉数疾,犹如奔腾的江河,无法停歇。

在治疗此类证候时,用药需极为精准,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为主,这些药物犹如利剑,直指病邪,兼进清营凉血药物,以调和营血,清除热邪。

以陈姓患者为例,其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病情极为棘手。所进寒凉消导之药,虽能攻肠胃,但对热痰之结却毫无效果。痰乃热薰津液所化,膻中乃空灵之所,用药之难,可见一斑。此时,至宝丹之芳香可通其神明之窍,以驱热痰之结,极为适宜。然而,患者年程已高,易受温邪侵袭,阴亏津耗,故必须兼用滋清之法,以理久伏温邪。犀角、鲜生地黄、元参、连翘心、牡丹皮、石菖蒲等药物,化服至宝丹,既能驱邪,又能养阴,实为治疗此证的良方。

对于逆传心包之候,窍开之后,治疗便需同营分治法相结合。营分治法,旨在调和营血,清除热邪,与开窍之法相辅相成,共同攻克此等复杂证候。如此,方能使患者重获健康,重拾生活之乐。

观叶氏处方用药之意,其精妙之处,恰在于“主治以存津液为第一”。此论深得医道之精髓,实乃医家之圭臬。邵新甫按语中亦对此深表赞同,指出叶氏治卫之时,不用辛温之药,而选择辛凉之品,意在避免燥热伤津,确保体内津液之充盈。治气之时,则采用甘寒之药,旨在调和气机,而不伤阴液。至于治营血,叶氏更是兼用补养之法,意在滋养营血,使其得以充盈而不虚耗。此等治法,真乃深得救阴之要旨者也。

在叶氏的医学理论中,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法则已突破传统的六经框架,独树一帜地森然直立于温病证治之中。此法则不仅体现了叶氏对温病病机的深刻理解,更展示了其独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然而,陆九芝先生却认为《温热论》为顾景文所捏造,非叶氏本意。此种观点,实难成立。叶氏之医学理论,历经千锤百炼,为后世医者所推崇。其处方用药之意,更是深得医道之精髓,岂容他人轻易质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