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痿证
痿证,乃一种令肢体呈现萎弱无力、肌肉萎缩,甚至导致运动功能全然丧失,进而陷入瘫痪状态的病症。因其常见于下肢,故民间又将其形象地称作“痿躄”。在现代医学中,此症多见于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肉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症、癔病性瘫痪,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的软瘫后遗症等病症。
深入探讨痿证的病因病机,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复杂因素。首先,肺胃热盛是其中一大诱因。当人体受到温邪热毒的侵袭,肺部便会遭受热灼,导致津液大量耗伤。这时,肺部便无法将充足的精气输送至皮毛,使得筋肉失去应有的濡润,进而诱发痿证。另一方面,若长期嗜食辛辣甘肥之物,脾胃便会积热,同样导致津液亏耗,筋肉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最终也会形成痿证。
此外,湿热浸淫亦是痿证的另一重要成因。当人们久卧湿地、涉水淋雨时,湿邪便容易侵入体内,湿邪久留不去,便会郁而化热,蕴蒸阳明,导致宗筋弛缓,从而形成痿证。
再者,肝肾阴虚也是不可忽视的诱因。随着年岁的增长,肝肾功能逐渐衰退,或因久病导致阴虚不复,或房劳过度损伤肾脏,使得阴精虚乏,筋脉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发展为痿证。
综上所述,痿证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肺胃热盛、湿热浸淫、肝肾阴虚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防治痿证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筋肉弛缓无力,运动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初犯时,往往伴随发热症状,随后上肢或下肢,或偏左或偏右,出现痿软无力的现象。病情严重时,下肢完全失去运动能力,肌肉日渐萎缩,然而,这一过程中并无疼痛的症状伴随。
对于不同病因,治疗方法各异。针对肺胃热盛的患者,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此时,治疗应以清热化湿、调理肺胃为主。对于湿热浸淫的患者,症状则表现为身体沉重、小便混浊、胸闷,或两足发热,遇冷则舒,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时应以利湿清热为主。而肝肾阴虚的患者,则会出现腰脊酸软、遗精早泄、头晕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状,此时应以补养肝肾为主。
在治疗痿证时,体针的运用尤为关键。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穴,并辅以手、足太阴,足少阴、厥阴经穴。通过针刺不同的穴位,可以针对性地调理脏腑功能,清除热邪,化湿健脾,滋养肝肾,从而达到治疗痿证的目的。
处方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阳溪
下肢:髀关 梁丘 足三里 解溪
配穴:
肺胃热盛配尺泽 肺俞 内庭 中脘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 脾俞
肝肾阴虚配 肝俞 肾俞 悬钟 阳陵泉
此外,耳针和皮肤针也是治疗痿证的常用方法。耳针选取肺、胃、大肠、肝、脾、肾、神门等穴位,通过强刺激,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皮肤针则轻叩背部相关穴位和手、足阳明经线,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综上所述,痿证的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病因,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施治。通过体针、耳针和皮肤针的运用,结合清热化湿、调理肺胃、补养肝肾等治法,可以有效改善痿证的症状,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应用例案〕
一人身长五尺,昔日因过度沉溺于酒色之欢,身体逐渐消瘦,肌肉逐渐萎缩,显得憔悴不堪。我见其状,深知此病因酒色所伤,便令其灸关元穴三百壮,以温补阳气,调和气血。同时,又令其服用保元丹一斤,以固本培元,滋养脏腑。经过这番治疗,此人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大便逐渐恢复正常,小便也不再频繁,饮食也逐渐增加,肌肉也逐渐恢复,半年之后,身体已然如旧。
再说王x,一个年仅六岁的男童。他自诉发热已有三天,经过治疗,热势已退。然而,第四天却突然发现双下肢无法站立和活动,于是紧急入住某医院小儿科。经过诊断,确诊为急性脊髓灰白质炎,病情严重,需紧急治疗。于是,医院邀请针灸科进行会诊。
经检查,发现王x双下肢痿软无力,右侧更为严重,舌头赤红绛紫,舌苔薄黄,脉象濡软微缓。针对其病情,我们决定采用针灸疗法。选取大椎、腰骶夹脊、脾俞、伏兔、足三里、解溪、委中、阴陵泉、内庭、悬钟、太溪等穴位,使用七星针进行叩刺,每日一次,按此方案治疗共十八次。经过精心治疗,王x的病情逐渐好转,双下肢的肌力逐渐恢复,最终康复如初。
此次治疗过程,既体现了针灸疗法的神奇疗效,也彰显了医者仁心的精神。我们始终坚守医学本心,以患者健康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文献摘录〕
脚弱无力,历来为中医针灸所关注之病症。据古籍《针灸大成》记载,公孙、足三里、绝骨、申脉、昆仑、阳辅等穴位,均为治疗此症之要穴。这些穴位犹如人体之经络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通过针灸刺激,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脚弱无力之症状。
同样,手足麻痹亦为针灸治疗之范畴。《针灸大全》中提及,足临泣、太冲、曲池、大陵、合谷、三里、中渚等穴位,对于手足麻痹之症颇有疗效。这些穴位分布于手足之间,彼此相连,通过针灸刺激,可激发体内之正气,调和阴阳,使麻痹之感得以缓解。
张祖琴医生在针灸治疗痿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据其报告,通过对73例痿证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针灸在治疗此类病症中的显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张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取穴位,如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主穴,配合肩井、肩髎等配穴;下肢则取足三里、内庭等主穴,配以环跳、阳陵泉等配穴。这种主配穴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旨在全面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张医生注重穴位刺激的轮换,每次治疗选取1~3个主穴和3~6个配穴,以避免穴位过度刺激而产生疲劳。同时,治疗频率也经过精心安排,初针可每日1次,连续一周后改为隔日1次,每20次为一疗程。这种循序渐进的治疗方式,既保证了治疗效果的持续性,又避免了过度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通过张医生的针灸治疗,许多痿证患者得以康复,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针灸治疗的独特优势,也为中医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多发性神经炎,又称为末梢神经炎,是一种具有显著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障碍性疾病,它通常伴随着弛缓性瘫痪以及营养机能障碍的多种症状。在疾病初期,其症状与中医所称的着痹颇为相似,而到了晚期,则逐渐显现出痿证的特征。
此病的成因颇为复杂,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湿热病毒之邪侵袭四肢,导致气血痹阻所致。此外,长期嗜食油腻、辛辣及燥热食物,也会消耗精血,无法有效滋养四肢筋脉,进而引发肢体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劳累过度、涉水浸湿以及受凉受寒等因素,也常常成为诱发此病的“导火索”。
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表现颇为多样。患者起初可能会感到肢体运动无力,这种无力感通常在数天内达到高峰,同时伴随明显的肌肉萎缩。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及颈部僵硬感。瘫痪症状可能同时影响四肢,也可以从下肢或上肢开始,表现为对称性的肌力减退,乃至全瘫。一般而言,肢体远端的症状较为严重,但也有部分患者近端症状比远端更为严重。
在瘫痪之前,患者通常会先出现手足麻木疼痛及蚁行感,仿佛戴着手套或袜子一般,这种感觉往往会与后遗肢体力弱持久存在。随着病情的发展,通常在2~3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并在1~2个月内逐渐恢复。然而,也有部分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肌肉萎弱、麻木乏力、舌淡苔少、脉象细弱等。
在治疗方面,应以清化湿热、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要原则。针灸疗法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选用的穴位包括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八邪、阳池、养老、后溪、少海、环跳、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白、漏谷、足三里、解溪、八风等。每次治疗可轮取3~5穴,初期宜采用泻法,以清泄湿热、疏导气血;后期则针灸并用,以补气和血、舒筋活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