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遇虚不能强补

我们临床上的医生,常常有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习惯,那就是只要患者一踏进诊室,不论病情如何,往往都会先给出一个统一的诊断——虚。这虚字一出,肾亏的帽子也随之扣上,紧接着便是各种“强补”的建议。患者们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往往对医生的话深信不疑,一听说是虚,便以为真是虚,甚至主动要求用些“好药”,即便花费不菲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心态,恰好迎合了某些庸医的想法,他们觉得用好药就能多加价,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医生赚了钱,病人却可能因此受害。

这种一味追求“强补”的做法,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医学事实:人体得病的原因并非仅仅是“虚”。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与长期携带的不发烧感冒密切相关。这种感冒虽然不引起发热,但却会在人体内潜伏,逐渐转化为经热,长期损伤人体的十二经络。这种经热,就好比电热毯长期通电,电线里带着热度,虽然不至于引发火灾,但却足以让被窝变得炙热难耐,影响人的睡眠质量。严重时,甚至可能“烤烂”人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当这种经热长期存在于人体的经络中时,它会逐渐向内传导,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首先受到影响的是胃和十二指肠,它们会因为过热而发生炎症、肿胀甚至溃烂。一旦十二指肠堵塞,胰腺就会因为无法正常排泄而产生热量,进一步加剧病情。这种热量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整个脏腑系统的紊乱,高酸强碱在脏腑内四处流窜,引发各种肿瘤、结块甚至癌变。

因此,在诊断这类疾病时,我们必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肛门是否坠胀、大便是否通畅等,以便准确判断病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扶阳量的控制,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病情恶化。只有当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时,我们才能停止治疗,确保患者的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扶阳这一概念,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并未明确提及,似乎是在当代的某个医学流派或学说中崭露头角。然而,当我们追溯至古代医圣张仲景的著作时,他提到的是“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论述,却未曾直接提及扶阳一词。

那么,何为“少火生气”呢?这其中的“少火”,可以理解为适度的火热,即在使用温热药物时,如附子等,应当掌握适量原则,不宜过量。通过少量的温热药物,可以逐步激发和启动脏腑的阳气,使其得以正常运行。然而,一旦使用过量,这种“壮火”便会反过来消耗身体的正气,即所谓的“食气”。

在中医理论中,扶阳并非唯一的方法。事实上,通阳更为关键。通阳意味着疏通和畅达身体的阳气,使其能够自由流动,而不是被阻塞或压抑。与此同时,滋阴也不如清肠来得直接有效。大肠作为人体排毒的重要器官,保持其干净清爽至关重要。当大肠内没有湿热之邪,大便自然通顺,身体的阳气也就能随之回归。

因此,我们可以说,扶阳并非万能之法,而应当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在保持大肠通顺的基础上,适当扶阳或通阳,才能真正达到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警惕那些滥用扶阳理论的做法,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误用热药,犹如烈火焚心,无情地伤害着脏腑的津液。这津液本是生命之源,滋养着脏腑,一旦受损,脏气便无法顺利下行,导致肚子胀满,放屁艰难,甚至肚子内无声响,仿佛成了一片死寂。这便是热闭脏腑的征兆,痛苦让患者寝食难安,稍进食物便觉胀满难当,仿佛多吃一口便能引发难以忍受的折磨。

观察那些癌变之人,其最后的阶段往往也是肚子胀满,尤以肝硬化、肝癌患者为甚。他们连一口水都不敢下咽,生怕那微小的液体也能引发剧烈的胀痛。这种痛苦,令人不忍目睹。而这一切,都是脏腑内的热气在作祟。这热气犹如一把无形的火,将脏腑慢慢烧毁,直至无可挽回。

热气在脏腑内肆虐,导致血液逆转,本该下行的血液无法顺畅流动,最终可能引发内脏出血。西医称之为门静脉大出血,而这正是脏腑热所造成的恶果。当热气膨胀到一定程度,血气也随之膨胀,最终冲破门静脉,造成大出血。这一幕幕的血腥场景,无不昭示着内脏热的可怕之处。

若此时再盲目扶阳,无疑是火上浇油,加速患者的死亡。因此,我们必须唤醒同道、唤醒患者、唤醒中医爱好者,摒弃扶阳这一错误的做法。中医本是救人之术,我们不应给患者增加任何负担。扶阳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让患者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那些坚持扶阳的中医,或许出于某种理由,但他们的做法无疑是对患者的极大伤害。患者本已痛苦不堪,却还要承受这种无谓的折磨。而我们作为医者,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避免重蹈覆辙。

若医生仍执迷不悟,继续使用热药,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脾脏可能被烧烂,肝脏被耗干,热气无法消解。热闭导致小便减少,高酸强碱中毒,进而损坏肾经,引发肾衰竭、肾坏死、尿毒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此外,湿热还可能困扰谷疸,即西医所说的胰腺。当十二指肠和胰腺肿胀、胰头坏死时,其中的高酸强碱可能引发胰腺酸中毒。一旦酸中毒导致胰腺溃烂,毒气和湿热外溢,那将是致命的核泄漏,整个脏腑都可能被烧毁,患者将在短短几小时内离世。

因此,我们必须对热药的使用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误用而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在中医治疗中,我们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