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治失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诊治失误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六点:

其一、诊察欠于周详 诊察欠于周详为诊治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陈源生 之阴虚伤寒案中所记:“我有一婶娘,孀居有年,素患痰饮,时感外邪,其 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胸闷咳嗽,脉浮,既不缓亦不紧。再三思之,辨证 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开了一付小青龙汤原方。那知药未尽剂即大汗出, 胸闷咳嗽加重。叔祖父闻讯来诊,急投大剂真武汤救之。我当时还不明白错 在什么地方,叔祖父说:“误在诊断不详,虚实未分,汝婶素多带下,阴精 暗耗,兼尺中脉微,证属气阴两虚,凡是此证此脉断不可汗,仲景早有明 示。小青龙汤虽有芍药、五味之缓,亦难任麻、桂、细辛之峻,加之药量过 重,错上加错”。……我回答说:“婶娘是老辈,不便询其经带,尺中脉微, 并未细切,既然初治药量已嫌过重,为何真武又须大剂?”叔祖父正言斥 曰:“胸中易了,指下难明,切脉不真到未可厚非。但是,‘妇人尤必问经 期,迟速闭崩难臆断’,《十问歌》忘记了吗?老辈子就该舍去问诊吗?治 病岂能分亲疏?汝婶初治以重剂辛温解表,是犯虚虚之戒;药后大汗出,已 有亡阳之兆,必得重剂真武汤救逆而冀安,所谓‘无粮之师,贵在速战’”。以上医案则说明四诊在诊察中缺一不可,仅仅缺于“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 崩难臆断”而发生诊治失误。

其二、辨证失于精确 辨证失于精确也是诊治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王孟 英之月经不调案记载:“壬寅春,邵小墀室,患汛愆。释医诊以为妊,广服 保胎药,渐至腹胀跗肿,气逆碍卧,饮食不进。入夏延孟英视之,曰:血虚 气滞,误补成胀也。先以黄连、厚朴、山楂、鸡内金、橘皮、大腹皮、枳 实、茯苓、栀子、楝实、杏仁、紫菀、旋覆等药,稍佐参、术服之,气机旋 运,胀去食安。渐入滋阴养血之治,数月经行而愈。”本案属血虚之证,“虚 者补之”,法原不偾。何以服药而反成肿胀?盖虽为血虚,更兼气滞,该释 医未辨出尚兼气滞,只一味补血,故仅致郁阻为害。

其三、方药不合病证 诊察已详,辨证亦确,而出现误治,其在于方药不合 病证,或方合而药不精。如林佩琴之乳房溃脓案:“某氏,孀居。右乳溃 脓,已穿六孔,左乳核坚抽痛,寒热食少,脉弦数。审为肝脾郁结,气血亏 损,为疏济生归脾汤。其亲属云:‘前服归脾反痛奈何?’因检前方,芪、术 皆炒用。予谓:‘此致痛之由也,改生用自效。彼疡医不谙药生熟耳。’三服 寒热止,食进;前汤加瓜蒌、贝母、白芍、陈皮,五服右疮平,左核俱软, 以前药为丸服而消。黄芪生用则补中,有宣通之力;若炙之则一于温补,于 疮家不宜也。白术生用,则治死肌、长肌肉,炒用则能生脓作痛,溃疡忌 之。”此案说明,为医者,不但要熟知医理,还须熟识药性及炮制方法。不 然,诊治之时则功亏一篑。

其四、病家不能配合 病家在诊治中不遵医嘱而妄行,或自恃懂医而自行改 动处方中药物,或自服他药,均可产生病家自误,致使病情骤变。如吴佩衡 之之伤寒误去麻黄案:王某,男,42岁,干部。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 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 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肌表所致。《内 经》云:“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 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法夏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 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 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杖,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 不对症,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 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原方服 药二次后,温覆而卧,稍倾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总之, 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亦不可随意于病 者对药味之喜恶,总以中病为标准。

其五、药物伪劣混杂 药物是医者治疗病证的武器。前人云:“用药如用兵。” 药物的真伪、质量高次都直接影响诊治的效果,医生对此不得不十分重视。 尤其社会上曾屡次出现贩卖假药案件。目前市售药材中也因种种原因出现差 池。尽管在全国一些中药店恢复了中药的传统炮制和配方,但终属少数。著 名医家金寿山谈到药材供应还存在着缺货现象,配方药材与处方所用药物有 偏差,“处方上的大生地,其实给的是细生地,大枣其实是小枣。”另外药材 修治不如法,“例如当归一药,归身味甜,归尾味辣,这是一尝就知道性味 有所不同。现在药房里只给全当归,切作饮片,配方的时候,有时候归身抓 得多,有时候归尾抓得多,假如是治妇女崩漏病,服用了全当归,而恰恰又 是归尾多抓了一些,服药后出血更多了,这个责任到底归谁来负?”总之, 临证时出现失误应将此做为一个因素来进行分析。

其六、药物煎服不当 药物的煎法和服法直接关系到诊治效果和避免药物中 毒。由于各种原因,煎药与服药当不能合于中医的要求。如治一白疕病人, 中药由人代煎,服十余付,仍无效。后病人自煎,仅三付即脱净屑片。因 此,医生应将药物的煎服方法告诉病人,并应讲清药物先煎或后下的通俗道 理,病人明白了药物的作用,自然会重视,也会避免出现诊治失误。

诊治失误固然是一件坏事,但是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正是深化辨证论治 技能的一个途径。因为任何一个医生的成长都要经历这样一个有所失误到减 少失误,以至救误的过程。然而,应正视失误,改正失误,方能成为一名高 水平的临床中医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