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艾灸法,轻松告别“五更泄”

清晨,唤醒你的不是第一缕阳光,而是一阵阵腹痛,便后虽有缓解,但还是觉得乏力。这种情形想必大家都经历过,在中医里它有个专有名词——五更泄泻。“泄泻”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泻腹痛矣。”脏腑虚弱,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大肠传导失司,才会导致泄泻的发生。下面用一则医案来向大家介绍,如何在一周之内缓解久泻症状。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本病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后世奠定了泄泻的理论基础。《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飨泄”“注下”等病名。书中还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飨泄”等。

久泻辨证论治

 1. 肝气乘脾证

(1)临床证候:平时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泄泻,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肠鸣矢气;舌淡红,脉弦。

(2)治法:抑肝扶脾。

(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

①中药刮痧:选择背部膀胱经与华佗夹脊穴(膀胱经与华佗夹脊穴相邻,以膀胱经刮痧为主),配合膈俞、肝俞、胆俞、胃俞穴进行点按。隔天1次,每次15~20分钟。刮痧中药:木香、青皮、橘皮、甘草、乌药、枳壳②中药拔罐:刮痧后在相应经络、穴位及部位上拔罐。隔天1次,留罐7~9分钟。拔罐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郁金③恒温艾灸:选择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与中脘、神阙、足三里穴交替,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2.脾胃虚弱证

(1)临床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溏稀,次数增加,或完谷不化;伴食少纳呆,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恒温雷火灸与恒温姜疗交替应用。

①恒温雷火灸:选择脾俞、肾俞、涌泉与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穴交替,隔天上午9~11时(巳时)灸1次,每次20分钟。②恒温姜疗:选择背部督脉、膀胱经与腹部任脉、脾经、胃经穴位交替。先在经络上采用中药走罐3~5分钟,开经络及振奋阳气生发后再施灸。隔天1次,每次30分钟。

3.肾阳虚衰证

(1)临床证候:黎明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恒温雷火灸与中药走罐联合恒温姜疗交替应用。

①恒温雷火灸:选择脾俞、胃俞、肾俞、涌泉与中脘、关元、足三里、太溪等穴交替,每天上午9~11时(已时)灸1次,每次20分钟。②中药走罐联合恒温姜疗:选择背部督脉、膀胱经与脾经、胃经、肾经交替。先在经络上采用中药走罐3~5分钟,开经络,动员阳气生发。接着在施灸部位衬垫毛巾,铺以新鲜生姜泥350g。将姜疗架及恒温艾灸灸盒放在姜疗部位上进行施灸,注意观察患者,询问温度,预防烫伤。隔天1次,每次30分钟。

病情资料

患者张某,女,65岁。

主诉:反复大便次数增多半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3~6次/日,质稀,不成形,伴便前脐周隐痛,便后缓解,无黏液脓血便,无发热恶寒。病后当地诊所就诊,予输液及口服蒙脱石散、整肠生等后缓解,但反复发作。1周前进食生冷后腹泻再发加重,6~8次/日,伴脐周冷痛不适,自服蒙脱石散未见缓解,遂来诊。症见:大便次数增多,6~8次/日,质稀,不成形,完谷不化,伴脐周冷痛不适,肠鸣,腹部喜暖喜按,怕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近10年,平时服用尼福达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平稳。

中医诊断:泄泻;肾阳虚衰证。

病机:脾虚湿蕴,气滞寒凝。

治疗原则: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恒温雷火灸与中药走罐联合恒温姜疗交替。

(1)恒温雷火灸选择脾俞、胃俞、肾俞、涌泉与中脘、关元、足三里、太溪等穴交替,隔天上午9~11时(巳时)灸1次,每次2 0分钟。以患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

(2)中药走罐联合恒温姜选择背部督脉、膀胱经与腹部任脉、脾经、胃经交替。先在经络上采用中药走罐3~5分钟,开经络,动员阳气生发。接着在施灸部位衬垫毛巾,铺以新鲜生姜泥350g。将姜疗架及恒温灸具放在姜疗部位上进行施灸,注意观察患者,询问温度,预防烫伤。隔天1次,每次30分钟。

疗效患者使用中医特色治疗1周腹泻腹痛减轻,大便2次/日,大便渐成型,腰膝酸软消失,肠鸣减少。继续治疗1周,患者诸症皆减,好转出院。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