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落枕
落枕,这一看似寻常的病症,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内涵。它作为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能力,更是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其又名颈部伤筋,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成年人的群体中,儿童中罹患的情况极为罕见,而老年人若罹患此症,则往往是颈椎病变的一种外在表现,且此症有反复发作的特性,让人防不胜防。
导致落枕的原因多种多样,颈肌劳损、颈项纤维组织炎、颈肌风湿、枕后神经痛以及颈椎肥大等,都可能成为其诱因。这些病症导致的斜颈症状,在治疗时均可参考落枕的施治方法。
深究落枕的病因病机,我们发现其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如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实则可能让颈部骨节筋肉在长时间的过分牵拉下发生痉挛,进而引发落枕。此外,颈部扭伤,或是感受风寒,致使局部经脉气血阻滞,也是造成颈项强痛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注意,避免这些不良因素的发生,以预防落枕的发生。
〔辨证施治〕 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时,许多人可能会遭遇一个令人不悦的困扰——落枕。此时,一侧的颈项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难以自由俯仰转侧。患部传来阵阵酸痛,宛如绵延不绝的涓涓细流,渗透进每一个神经末梢。更糟糕的是,这种疼痛似乎有着蔓延的魔力,悄无声息地向同侧的肩背及上臂扩散,让人无法忽视。
在这痛苦之中,患者往往还伴随着头痛和怕冷的症状,仿佛身体被一股寒气侵袭,无法抵挡。此时,患处的局部肌肉痉挛明显,压痛感强烈,但奇怪的是,并无红肿发热的迹象。面对这样的状况,患者往往渴望得到一丝温暖,热敷成为了他们缓解痛苦的救命稻草。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落枕需要调气活血、舒筋散寒。在针灸疗法中,我们通常采用体针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治则明确,以近部取穴为主,同时辅以手足太阳、少阳经穴。具体处方包括落枕穴、压痛点、后溪和悬钟等穴位。这些穴位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旨在共同发挥调气活血、舒筋散寒的功效。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泻法,先刺落枕穴或悬钟穴。在捻转针的同时,嘱咐患者轻轻摇动颈部,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强痛症状。随后,我们再针近部穴位,并在肩背部采用温针灸或拔火罐等辅助疗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落枕的治疗还可借助耳针和皮肤针。耳针选取颈、颈椎和压痛点等穴位进行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在捻针时缓缓转动颈项,以促进气血流通。皮肤针则先用叩刺的方式作用于颈项强痛部位及肩背压痛点,使皮肤微红,以激发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针灸疗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落枕,帮助患者恢复颈部的正常功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和颈部保暖,以预防落枕的发生。
〔应用例案〕
罗××,一名普通的男性工人,近日饱受颈项强痛的困扰。他描述道,一月前,自己的左侧颈项突然发作强烈的疼痛感,令他痛苦不堪。这种疼痛不仅限制了他的颈部活动,使他难以转侧和后仰,而且每每到了夜间,痛感还会明显加剧,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质量。
罗××曾尝试服用中西药物来缓解疼痛,但效果均不明显。他对此深感无奈,痛苦之情溢于言表。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他特地前来寻求针灸治疗的帮助。
经过仔细的检查,医生发现罗××的左胸锁乳突肌以及下颌角后区域存在明显的压痛。同时,他的舌苔呈现出薄白的状态,脉象则显得浮紧。根据这些症状,医生判断罗××的颈项强痛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为了缓解罗××的痛苦,医生决定采用行气活血通络的针灸疗法。在取穴时,医生选择了手三里(左侧指针)这一穴位。经过指针治疗后,罗××惊喜地发现,颈项疼痛立刻得到了明显的减轻,而且颈部也可以自由活动了。
经过三次针灸治疗,罗××的颈项强痛症状完全消失,他感到十分欣喜和满意。这次成功的针灸治疗不仅缓解了他的痛苦,也让他对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献摘录〕 颈项强不可俯仰,这古老的针灸疗法中早有记载。在《玉龙经》中,便提及了针对此症的针刺之法,强调需刺足太阳经的京骨、大杼二穴,以舒缓颈项之僵硬。对于枕项强不能回顾的症状,则取少商、承浆、后溪、委中等穴位进行针刺,从而达到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的效果。
此外,《针灸资生经》亦载有天柱、天井二穴治疗颈项筋急不得顾及肩背痛的经验。天柱穴位于后颈部,针刺此穴能迅速缓解颈项部的紧张感;而天井穴则位于肩部,对于缓解肩背痛有着显著疗效。
在现代针灸实践中,也有通过耳廊肩、颈区寻找敏感点进行针刺的方法,治疗包括落枕和枕后神经痛在内的斜颈病例。这种方法强调留针期间多运动颈部,以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据《耳针研究》记载,通过此法治疗的33例斜颈患者中,有31例均在一次治疗后便取得显著效果,并在三次治疗内完全康复。
另外,针刺悬钟、列缺二穴也是治疗落枕证的常用方法。根据《针灸处方集》所述,当项部倾向左侧时,应取右侧的悬钟、列缺二穴进行针刺;反之,若项部倾向右侧,则取左侧穴位。悬钟穴需直刺八分深,并施以泻法以疏散局部积聚的邪气;列缺穴则斜刺五分深,留针十至二十分钟,以调和气血、舒缓筋脉。此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