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指的是外感病当病邪传里时两种不同的病理变化规律。一是患者正气充足旺盛,病邪入里,邪正相搏,成为胃肠实热证,胃肠属阳明,故称“实则阳明”(因胃为足阳明,大肠为手阳明,一主消化,一主排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均有相似之处,故“实则阳明”包括胃肠二经)。一是患者中气虚弱,入里的邪气从寒化而伤中阳,以致脾阳失健,成为脾(脏)虚寒证,脾属太阴,故称”虚则太阴”。章虚谷曾扼要地归纳为两句话:“阳气旺则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则湿化而归太阴。”
为什么会发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病理传变呢?这是因为,脾为脏,胃为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脏腑的这种生理特点,决定脾易致虚,胃易成实。因胃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胃能和降,糟粕得以下行,若邪扰于胃,胃气失降,糟粕不行,则成里实之证;脾气主升,主运化,输布津液,脾气能升,精微才能上输,若邪损及脾,脾气不举,精微不行,机体失去濡养,则成里虚之证。另一方面,胃为阳腑,喜润恶燥,燥甚化热,成为胃肠实热证;脾为阴脏,喜燥恶湿,湿胜伤阳,成为脾虚寒证,诚如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所说:“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而非满也;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沈尧封说:“太阴、阳明俱属土,同主中焦,病则先形诸腹。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柯韵伯也有类似见解:“要知胃家不实,便是太阴证。”这就是太阴病多虚,阳明病多实的成因,也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立论根据。
由于足太阴和足阳明有着脏腑经络表里关系,两者同属中土,在生理功能上有许多相似处,所以其病变也常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互换位置,阳明病可以转化为太阴病,太阴病也可以转化为阳明病。可见,太阴、阳明的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总之,太阴、阳明病位相同,但病理、病性则异。正因病位相同,所以阳明、太阴病均可表现腹胀(满)、腹痛、便秘或泄泻。但病理机制不同,前者的腹胀(满)、腹痛、便秘是因实热蕴积,胃失和降,或因邪无出路,下迫大肠而出现下利(热结旁流);后者的腹胀(满)、腹痛、泄泻则因寒凝气滞、脾失健运所致(寒结)。
所以,治疗上,首先分清实热与虚寒,属于实热的可用攻下,属于虚寒的则当温补。可见,弄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一论点的含义,确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