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痔”,究竟应不应该治

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故有“十人九痔”之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其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但大多数人羞于启齿,缺乏认识,害怕手术,最终酿成大病,甚至危及生命。在这里,我们向大家科普:痔疮患者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什么情况下会转变为癌症以及不同症状表现的原因。

一、什么情况下应该看肛肠科医生?

肛肠疾病十分复杂,临床症状也较多但有下列症状之一者,建议到正规医院肛肠科看病:如大便出血、大便肿物脱出、肛门周围肿物、肛缘皮赘、肛门疼痛、肛门瘙痒、肛周肿痛、肛旁流脓、肛内坠胀、大便不规律、排便困难、便频、腹泻、腹痛、腹部不适或有脓血便等。二、不同疾病的便血情况有什么不同?

肛门出血几乎都是在排便时发生,出血情况因疾病种类和发展程度而不同。

(1)手纸带血:排便后粪便或手纸带有少量红色血液时,可能是内痔初期或者肛裂。内痔的特点是肛门不痛,而肛裂伴随肛门疼痛。

(2)便时滴血:排便时便器里有鲜红的血滴滴入时,应考虑是内痔病情发展了。

(3)猛烈出血:排便时喷射状出血,可能为更严重的内痔。便器都被染红了,虽然看起来出血量很大,但能马上自然止住。出血部位在直肠,所以不感觉痛。如果继续忍耐,由于出血量增多可能会造成贫血。

(4)排便混血:粪便表面带有鲜血时,可以考虑为痔核或者肛裂出血。如果血混在粪便里,而且血液发黏发黑时,需考虑为大肠等消化道出血或肿瘤出血的可能。

三、同样是痔疮,为什么有的人痛,有的人不痛?

根据痔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三种。齿状线下方的痔下静脉丛所产生之痔核称为外痔;而齿状线上方的痔上静脉丛所产生之痔核称为内痔;两者皆有之,则称为混合痔。

外痔核的发生部位几乎都在肛门的边缘处,但也有生长在肛门内侧肛管里,从外面看不见的地方,但一定是在齿状线以下,因为齿状线是划分内外痔的一条标准界线,在齿状线以上的就是内痔,齿状线以下的就是外痔。外痔一般都有疼痛感,而内痔则一般不痛,这是因为外痔核发生在痛觉神经聚集的肛门上皮部,而内痔核则生长在没有痛觉神经的直肠末端。

外痔一般不会出血,但偶尔也会因为摩擦、损伤、破裂而出血,由于破裂会有疼痛;而内痔则是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即使内痔核破裂也不会有疼痛。内痔核生长在没有痛觉神经的地方,因此患内痔是不应该有疼痛感觉的,但如果内痔发展到了会脱出的程度,当由于某些原因痔核脱出肛门后不能及时回复到肛门里面,卡在肛门口,缺血坏死,则会导致剧烈疼痛。因此,如果患者得的是内痔,一般是不痛的;如果得的是炎性外痔或血栓性外痔,则多有疼痛。

四、痔疮长期不治疗会变成癌症吗?

痔疮一般不会癌变,但要警惕痔疮会掩盖恶性疾病的症状。因为便血作为癌症的警告信号已众所周知,所以,不少痔疮便血患者担心自己会不会恶变成肠癌。这种思想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缺乏科学根据。迄今为止,国内外都没有报道过痔疮癌变的病例,而且在肛管直肠癌的病因中也没有把痔疮包括在内。一般来讲,痔疮不会癌变,但痔疮可以掩盖直肠癌。对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出现大量便血,在检查后又不能用痔疮来解释这个情况,必须警惕肛门直肠癌的可能性。

总之,凡便血患者,特别是有排便习惯改变、排便进行性困难者,一定要抓紧就医,不能疏忽,特别是直肠指诊,以免肿瘤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五、为何不能轻视少量便血?

有些疾病引起的便血量很小,用肉眼常常不能发现。而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是早期结肠癌的重要临床表现,如能尽早发现便血,对确诊疾病及把握治疗的良好时机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因为这是肠道肿瘤的高发年龄段,当发现自己有便血的症状时,应尽早去医院就诊。临床上一般以大便潜血试验来检查粪便中混有的少量血液。发现少量便血时医生会首先检查是否是肛裂引起的出血,如排除肛裂,就会进行化验、指诊、肠镜、X线摄片等检查,以确定疾病的性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