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不能想当然,须脏腑经络辨证,才能切准病机

肾泄

昔日治一宋姓之妇,诉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欲泄,便后痛止,且形寒腰痛,已认非大病也,勿须治疗,则日渐加重。询问发病久暂,方知产后年余如故。

诊之脉沉细尤以两尺,舌质红苔薄白,此乃命火不足肾泄也。

《景岳全书·泄泻》云:“阳气未复,阴气极盛,命门火衰,胃关不固,而生泄泻。”

祖国医学谓之肾者,胃之关,职司二便,乃封藏之本,内寄真阳,胃纳脾运全赖命火,此火衰土虚之证。鸡鸣之际,阴阳交替,阳不盛阴,阴不敛阳。

遂针刺脾俞、太溪用补法,艾灸命门。每日一次,三次后症减,继针十次症除。

嘱其自灸足三里、太溪二穴,半月后访已愈。虽选穴不多,但皆遵经旨,权衡所宜,只求肾阳得复,上助脾阳运化,法正理明,以建奇功。

嗜睡

受朋所邀,诊治一青年党某饭后欲睡,周期性发作三年之疾,追询其因不明,发作期烦躁易怒,浑身无力,有时吃饭打盹而掉碗筷,梦多易醒,记忆力减。诊其脉弦细,舌质红苔薄。取穴百会、大陵、太溪等七次未见其效。

思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

经脉循行,阴跷之脉随足少阴而上,阳跷之脉伴足太阳而行,二者皆会于目,除管理肢体运动之外,又司眼目开阖。思虑之后,茅塞顿开,即取交信穴、跗阳穴为主,补阳而泻阴,以经脉之“本”治其“标”,月余后,全功以竟。

遗尿

辛酉年桃月,一妇携十二岁童就诊。诉半年来多以每夜入睡尿床,且常伴惊呼。余认为针刺治疗遗尿较为理想,诊脉细数,舌淡苔薄白,取穴关元、三阴交等,数次无效。

遂追问病史,其母诉曰:半年前因观看“画皮”电影后是夜惊叫不安,遗尿至今。反复推敲不效之因而寤,患儿因惊恐伤肾,惊则气乱,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伤则气化失职,气乱又无权固摄,致使膀胱开阖失常而遗尿。

随即改取关元穴以培元固本纳气,神门穴镇惊安神,更取三焦经的下合穴委阳穴,又为膀胱经之别络,以通调三焦之气,促使膀胱开阖有度,针后有效,七次而愈。过后思之,每有启迪。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