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理解肝主疏泄


中华医学,从古到今皆谓肝主疏泄。为何肝能主持疏泄?包含疏泄哪些物质?肝主疏泄根源从何而来?古往今来均未详述,以致学者难明其理。今将上述疑团论述于下,提供读者参考。

1 肝主疏泄包涵那些物质?

肝主疏泄包涵那些物质?今世众说纷云,人言言殊。以余之见,应该涉及气血津液精五类流动物质,才与实质相符。

细研其理,要皆十二经脉弛张异常使然;若从微观领域言之,每一细胞吐故纳新,均与筋膜弛张有关。

2 为何肝能主持疏泄?

前已言之,皆因十二经脉弛张异常所致。古人曾将脏腑分为六脏六腑。其中脑外包膜与心、肝、脾、肺、肾,称为六脏;三焦膜腠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称为六腑,各有经脉通连,所以称为十二经脉。

直到《黄帝内经》伊始,将其脑膜血络归属心系,脑筋、三焦归入肝系之后,改称五脏六腑,才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其主体,通过脏腑相合、五体所主、苗窍所系方式,而将一切组织器官归属五系,成为五大系统。

然后再由心包延伸之筋,延展三焦之膜,将五系连成一体,而由心包之筋主持各系脏腑经脉弛张运动,心包称为心主,据此言也。

或问:心包已经归属心系,为何在此又谓心包与其少阳三焦自成一系,成为统领脏腑经脉主宰?

观其《灵枢·经脉》一篇仍将手厥阴心包称为心主,手少阳三焦与其手厥阴心包为表里,仍有十二经脉;

《素问·灵兰秘典论》开宗明义即言“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指职位高低)”,并将十二脏器之职逐一论述,即知《内经》仍然认为惟有十二经脉并存,才与名实相符。

由于心包延伸之筋,全身内外无处不有;心包延展之膜,全身内外无所不包。肺系气道、脾系胃肠,肝系胆管,心系血管,肾系尿路、精隧,均由筋膜组成,所以十二经脉均由心包主宰,称为心主,当之无愧。

其中心系血络遍布全身,无处不有;肝系少阳三焦遍布全身,举凡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肓膜胸腹,五系经隧间隙,均是三焦组成部分。

血管内外,是其气血津液精五类物质流通之路。五类流动物质摄纳、生化、贮调、输泄,惟此是赖。

一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影响脏腑经脉弛张异常,都会引起气血津液精疏泄失常,成为病态。肝主疏泄,涉及气血津液精五类流动物质,即是据此言也。

3 肝主疏泄,根源从何而来?

前言十二经脉弛张运动,均由心包之筋主宰,经脉弛张异常,必然影响气血津液精疏泄异常,今谓肝主疏泄,岂非自相矛盾?

不妨再为论述,以释其疑。细究其理,与其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经同属厥阴有关。

古人将其六脏六腑,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为了论述简便,只言其足而不言手,其实手经亦在其中,只因代远年湮,现已淡忘。

所谓肝主筋膜,肝主疏泄,追本溯源,实指心神之筋言也。

叶氏《外感温热篇》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旦出现手足抽搐,分明属于心包病变,却言肝风内动;半身不遂,分明病在心包之筋,却称中风;男女遗精梦交,分明是因心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致,却称子盗母气(水生木,肾为母,肝为子),即其例也。

基上所述,谓其疏泄失常,实属心包病变;谓其肝主疏泄,盖因古人将其归入肝系,以足厥阴肝经代表手厥阴心包经,言足而不言手故也。

此篇在于说明肝主疏泄,与其脑的神筋弛张运动息息相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