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宜通是其生理病理共性
气血津液,作为五系间流通不息的基础物质,宛如江河之水,滋养着五脏六腑,维系着生命的律动。它们以流动的形式,完成摄纳、生化、输布、外泄的复杂过程,为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一旦气血津液的流通受阻,气滞、血郁、津凝、液结便会随之而生,如同河流堵塞,导致生机凋敝,身体陷入病态。
五脏六腑作为人体的核心机能部位,它们的畅通无阻是气血津液正常环流的前提。这些脏腑虽然都具备通的特性,但在流通的物质上却有所差异。五脏主要流通的是精微物质——气血津精,它们宛如珍宝,宜藏而不宜外泄;而六腑则主要负责流通气化后产生的废物——糟粕、废气、废液,它们需要及时排出,以保持身体的清洁与健康。唯有胆液是个例外,它在六腑之中,却具有五脏的特性,能够储存并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古人早已认识到六腑以通为用的重要性,而对于五脏宜通之说,前人也有深入的论述。从组织结构上来看,五脏是由无数大小不等的管道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管道和组织间隙构成了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些经脉和管道如同人体内的交通网络,将气血津液输送到各个角落,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同时,《素问‧调经论》也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这里的“经”指的是十二正经,“隧”则是连接脏腑间的管道。这些管道遍布全身,不仅连接着五脏六腑,还承载着气血水津的流通。它们如同人体的血脉和神经,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和能量。
因此,保持气血津液的畅通无阻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确保五脏六腑的畅通,才能让气血津液得以正常环流,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养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维护气血津液的平衡与和谐。
《灵枢‧营卫生会》篇所描绘的,是生命体内精微物质的生成与运行之奥秘。人受五谷之气滋养,这些谷物进入胃中,经胃初步消化后传递给肺,进而五脏六腑皆能受益。其中,清透的部分化为营气,滋养血脉;而稍显浊重的部分则化为卫气,护卫体表。营气在血脉中流动,卫气则在血脉之外巡行,二者相辅相成,如同圆环一般,无始无终,循环不息。
《素问‧痹论》则进一步阐释了营卫二气的本质与功能。营气,乃水谷之精华所化,它调和五脏,滋养六腑,进而流入血脉,贯穿全身,使五脏六腑得以相互连接。而卫气,则是水谷中较为刚悍之气,因其性质慓急滑利,无法直接进入血脉,故而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游走,护卫肓膜,温暖胸腹。
而《素问‧经脉别论》则详细描述了水液在体内的运行过程。当水液进入胃中,其中的精气便开始游走扩散,首先上传至脾。脾将精气散布至全身,再上传至肺。肺主通调水道,将水液下输至膀胱,从而完成水液的排泄。同时,水液中的精华部分也会散布至全身各处,滋养五脏六腑,与四时阴阳相协调,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这些论述都深刻揭示了气血津液精在五大系统中的通调与和谐,是生命得以维持正常状态的关键所在。
再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内经》不仅详尽地探讨了脏腑自身以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相通性,同时也深刻剖析了它们之间不通畅所引发的病理现象。以《素问‧举痛论》为例,其中提到:“五脏卒然而痛,何气使然?……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段话深入剖析了寒气入侵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五脏疼痛的病理机制。
在《素问‧调经论》中,进一步强调了五脏与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百病之生,……皆生于五脏也。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这意味着,当五脏的经隧气血运行失和时,各种疾病便会应运而生。
另外,《素问‧痹论》则专门探讨了气血津液痹阻脏腑形骸的痹证,详细描述了气血津液流通不畅导致的各种病症。而《素问‧热论》则进一步指出:“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这句话强调了气血津液在五脏中流通的重要性,一旦流通受阻,将直接导致生命垂危。
在治疗原则上,《内经》也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针。《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这意味着治疗五脏疾病的关键在于疏通气血,使其恢复正常的流通状态。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具体描述了疏通气血的方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这些措施都旨在恢复气血津液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内经》对于五脏病理的深刻剖析,不仅揭示了气血津液郁滞、外泄、亏损等病理改变,更强调了五脏宜通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分析病理和指导治疗时,充分理解并运用五脏宜通的原则,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还需深入阐述《内经》中“藏而不泻”的论述。这一理论旨在阐明五脏所贮藏的精气应当充盈且不宜受损,它揭示了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特性与重要性。然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认识到五脏宜通的重要观点,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五脏之间应当保持通调的状态,不应存在任何障碍。这正如流水般,只有畅通无阻,才能保持其活力与生机。五脏作为人体内部的核心器官,其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至关重要。若五脏之间出现障碍,势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其次,五脏精气不仅需要充盈,还要通调无滞。精气是五脏功能的基础,但仅有充盈的精气并不足以维持五脏的正常运行。若精气流通不畅,同样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此,保持五脏精气的充盈与通调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
《素问‧五脏别论》中所言:“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五脏藏而不泻与宜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满而不能实,既强调了精气的充盈,又指出了通调的重要性。因此,“五脏藏而不泻”与五脏宜通之说并不矛盾,它们是从精微物质的贮藏和运行两个不同角度对人体脏腑功能进行概括和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五脏的解剖、生理、病理、治法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五脏所藏气血津液的正常状态是以流通为主,而郁滞则是一种病态表现。因此,用通与不通的观点来分析每一脏腑的病机,并据此拟定治法,既符合临床实际,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五脏宜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五脏宜通之说,源于1979年《医学百科全书》中对脏腑病机的深入剖析。在探寻各脏病机共性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五脏之间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在维持气血津液通调这一点上,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共性。
肺作为呼吸之脏,主持清气、水气的宣降,既吸纳清气入体,又排出浊气于外;脾则主纳运水谷,负责将饮食化为精微,升清降浊,使得津气升降有序;肝主疏泄,调节着上中下三焦气血津液精的流动与分布;心主血脉,确保营血环流全身,滋养五脏六腑;肾主水液,掌控着水津的气化、升清泄浊过程,使得体内水液平衡得以维持。
由此可见,五脏的功能活动,无一不是在促进气血津液的通调。这种通的共性,正是我们提出五脏宜通之说的依据。这一理论不仅为分析五脏病机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同时也成为我们立法、组方的重要思想基础。
此外,经言五脏藏而不泻,但实则不然。肺司呼吸,有藏有泻;脾主纳运,亦有藏有泻;肾司水津气化,同样有藏有泻。综观五脏生理功能,都是有出有入,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即使是心系营血、肝系胆胰二液,也需新陈代谢,不断更新。
因此,经谓五脏藏而不泻,仅是指其所需精微物质而言。实际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都涉及到了升降出入的过程,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一论述,不仅揭示了五脏六腑生理、病理的共性,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其生理机制、病理变化、立法组方以及选药提供了重要的纲领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