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论治的治泄九法

泄泻之症,深究其因,实乃外感六淫邪气,内伤七情所扰,饮食失度所致,以及脏腑功能日渐衰弱,脏腑间相互协调的关系失衡,这些因素皆可干扰脾胃及大小肠的正常运作。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大小肠则负责传导化物。一旦其功能受损,运化与传导过程便会发生障碍,使得清浊难分,混杂而下,终成泄泻之病。

其中,脾胃功能失常与湿邪偏盛是导致泄泻的两大主因。故《难经》中言:“湿多成五泄”,意指湿邪过重可引发多种泄泻症状。后世医家据此多使用淡渗利尿之药以通利小便,从而达到除湿之目的;或用热涩之药收敛肠道,固脱止泻。然而,泄泻之治并非仅限于利小便或固肠道两途,尚需综合考虑其他致病因素。

戴氏在著作中广泛引用《内经》、仲景、张洁古、朱丹溪、李杲等诸家关于泄泻的辨治经验和理论,深入剖析了泄泻的成因与治法。他指出,除了湿邪和寒邪外,热邪、风邪、食积、脾胃虚弱以及他脏病变等亦能导致脾胃受纳与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引发泄泻。因此,在调理脾胃和祛除湿邪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致病因素,灵活变通,采取相应的施治方法。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治泄九法,以期更全面地理解泄泻的辨治之道,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汗法,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飨泄病证。飨泄,其成因多为湿邪兼风邪所引发,病状常表现为食物原样排出、腹部绞痛且肠鸣频繁、脉象弦紧等。在刘完素等古代医家的理论体系中,倡导使用诸如苍术、麻黄、防风等药材,通过微微发汗的方式,使体内病邪得以从体表排出,从而达到治疗飨泄的目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飨泄病证的成因并非仅由湿邪兼风邪一种。在中医经典《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便提及了脾虚亦可导致飨泄的发生,表现为腹部胀满、肠鸣不止、食物难以消化等症状。此外,《举痛论》亦指出,情绪上的愤怒可导致气机逆乱,严重时亦可引发飨泄。《调经论》更是详细描述了情志过盛导致的腹胀与飨泄现象。因此,在运用汗法治疗飨泄时,必须仔细辨别病因,排除脾虚、肝木乘脾、肾阳不足等其他类型的飨泄,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汗法虽对湿邪兼风邪所致的飨泄有显著疗效,但实际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细致的辨证施治,以免误诊误治,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

下法,作为一种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在应对宿食引起的泄泻问题上,展现了其独特的疗效。此通因通用之法,旨在通过疏导排泄,达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

当泄泻症状兼见脘腹胀闷、嗳腐吞酸、恶心厌食以及脉滑数等症时,便可考虑运用下法进行治疗。此时,大承气汤的加减运用显得尤为关键。大承气汤作为经典的中医方剂,能够清热泻火,攻下积滞,从而有效地除却宿食,洁净肠道。通过调整方剂中的药物组成和剂量,使其更加贴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枳实导滞丸、枳术丸等方剂也适用于此类病情。这些药物能够消食导滞,行气止痛,对于缓解脘腹胀闷、嗳腐吞酸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在选择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下法在治疗宿食引起的泄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运用大承气汤加减、枳实导滞丸、枳术丸等方剂,能够有效地除却宿食,洁净肠道,从而缓解泄泻症状。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化痰法,实乃中医之精妙技艺。在中医理论中,湿邪积聚则易生痰,痰湿泄泻常见于那些体态丰满,喜好饮食而懒于活动之人。此类病患往往有口中涌出清涎水,大便稀溏或夹有白色黏液等症状,并伴有神志上的改变,如妄言妄见、恶梦纷扰,或是神识呆钝、懒于言语。此外,饮食减少、脉象滑利亦是痰湿泄泻的典型表现。

针对此类病症,祛痰法成为治疗的关键。《格至余论●治病必求其本论》中曾记载,族叔祖夏月患泄利,至深秋时节,百般治疗均不见效。后经丹溪诊治,发现其平素喜好食鲤鱼,体态壮实,虽病久但神志不衰,小便涩少而不赤,脉象涩而弦,并伴有胸膈痞闷、饮食减少等症状。丹溪断其为积痰在肺,大肠之本不固所致。

于是,丹溪以茱萸、陈皮、青葱、蓿苜根、生姜煎汤内服,并辅以指探吐法,旨在涌痰化湿,和胃降逆。随后再服平胃散加白术、黄连,以巩固疗效。此法并非单纯止泻,而是通过涌痰化湿、和胃降逆来治本清源。

戴思恭在论述泄泻时也提到:“或泻时或不泄,或多或少;是痰也。”对于痰积之症,他主张豁痰之法,选用药性偏寒的海石、青黛、黄芩、神曲、蛤粉等,以清热化痰。有时亦可用吐法以祛痰邪。在丹溪的意旨下,豁痰法用药偏寒,故更适用于痰热证的治疗。这一精妙之法,既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智慧,也展示了中医药在化痰止泻方面的独特疗效。

(4)

补气法,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治法之一,主要针对脾胃虚弱、运化不健之证,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在中医典籍中,有记载诸如“饮食人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等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为食物无法被正常消化吸收,甚至出现食物原样排出的情况。此时,患者常伴随有气弱而短、自汗、四肢发热以及脉弦等体征,这些症状都是脾胃虚弱、气虚不固的表现。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常采用补气法进行治疗,其中黄芪建中汤是颇为有效的方剂之一。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等组成,其中黄芪为君药,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弱、气虚不固的症状。桂枝、芍药等药材则能调和营卫,缓解四肢发热、自汗等症状。甘草、生姜、大枣则能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共同发挥补气温中、调理脾胃的作用。

在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补气法的应用,可以逐渐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缓解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同时,补气法还能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复发。

(5)

升阳法,乃中医古典疗法之一,特别适用于脾气下陷、清浊不分之证。此法旨在调和脾胃之气,恢复其升降功能,使体内清浊之气得以分离,从而缓解因脾气虚弱所引发的各类症状。

在施行升阳法时,医者会选用调中益气之药,并佐以升阳之剂,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调中益气汤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此方由黄芪、陈皮、升麻、柴胡、苍术、木香、党参等多味药材精妙配伍而成。黄芪补中益气,陈皮理气和中,升麻、柴胡升举阳气,苍术燥湿健脾,木香行气止痛,党参健脾益肺。诸药合力,既能升清降浊,又能调中益气,对于脾胃升降失司所引起的泄泻症状尤为适宜。

在运用升阳法治疗脾气下陷、清浊不分之证时,医者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施治。对于病情较轻者,可采用较轻的药量,辅以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调整;对于病情较重者,则需加大药量,并辅以针灸、推拿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总之,升阳法作为中医经典疗法之一,在治疗脾气下陷、清浊不分之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通过选用调中益气药加升阳药,如调中益气汤等方剂,能够有效改善脾胃升降失司所引起的泄泻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

调和脾湿法,乃中医之精华,旨在调整脾胃功能,以消除湿浊内生之患。脾,作为后天之本,主管运化水谷精微,为胃行其津液。一旦脾虚,运化功能便会失司,湿浊之邪便易内生。此时,患者常表现出水泻而腹不痛的症状,四肢困倦无力,全身乏力不堪,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等。这些症状,皆因脾湿不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调和脾湿法,即是通过选用白术、芍药、茯苓、苍术等药材,以调和脾胃,渗泄水湿,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宁心;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脾胃、渗泄水湿之功。

在古代医家戴氏的医案中,曾记载一老人因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导致常常泄泻。戴氏便采用调和脾湿法,选用白术、白芍药、山楂、神曲、半夏、黄芩、荷叶等药材,饭煨为丸,并辅以益元散,终使老人痊愈。这一医案,充分展示了调和脾湿法的独特疗效,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总之,调和脾湿法作为中医治疗脾虚湿浊的重要方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现代医学中,我们仍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

(7)

燥湿法,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梅雨季节湿气过重、久居湿地的情况。在长时间的阴雨天里,人们若是长时间坐卧于潮湿之地,身体便容易遭受湿邪的侵袭,导致湿邪内蕴,余邪滞留。湿邪一旦侵入脾脏,便会破坏脾土的正常功能,使得脾土无法克制水湿,进而导致大便溏泄,水湿过多。此时,人们往往表现出神情倦怠、嗜卧懒动、四肢无力、脉象迟缓等症状。这些症状,正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溏泄》所描述的那样,皆因“脾家不燥”所致。

为了祛除体内湿邪,恢复脾土的正常功能,燥湿法便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选择。在燥脾法中,平胃散等方剂常被采用。其中,苍术作为燥脾的主要药物,能够发挥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作用,有效改善湿邪困脾的症状。

此外,戴氏更立除湿汤,以半夏曲、厚朴、苍术、藿香叶、陈皮、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组成,用以祛除体内湿邪。此方剂在吞服戊已丸的同时,亦可辅佐胃苓汤、术附汤等方剂,共同治疗湿泻之症。这些方剂虽各有不同,但均体现了平胃散的方意,即通过燥湿健脾的方法,达到祛除湿邪、恢复脾土功能的目的。

总之,燥湿法作为中医治疗湿邪内蕴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梅雨季节尤为适用。通过运用平胃散等方剂,以及苍术等燥湿健脾的药物,人们可以有效祛除体内湿邪,恢复健康。

(8)

清热利湿法,旨在排除体内湿热之邪,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此法常应用于泻下物赤黄、肛门热灼疼痛、烦渴、小便不利等湿热证状的治疗中。在中医理论中,湿热邪气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产生各种不适症状。

黄芩汤作为清热利湿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湿热内蕴之证。其成分相互协同,能够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湿热病症的目的。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证治要诀》中提到的五苓饮黄连丸,同样是以利湿为主、清热为辅的方剂。其药物组成既考虑了利湿的作用,又兼顾了清热的需要,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此外,我们可以仿照此义,采用四苓散加黄芩、木通、车前草等药材,制成汤剂内服,以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然而,在泄泻的治疗中,一般不主张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以免损伤脾胃之气。因此,戴云所言:“凡泻,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涩,未可便作热论,的知热泻,方用冷剂,不然,勿妄投,以致增剧,泻止渴自止小便赤能如常。”实为经验之谈,告诫我们在治疗泄泻时,应审慎用药,避免滥用寒凉剂,以免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清热利湿法在治疗湿热病症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并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9)

温阳固脱法,此法主要针对脾肾阳虚,久泄不愈的病情,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细论此法,若患者泄下清水,饮食难以入腹,或饮水后随即转饮转泻,此皆脾虚至极之症。此时,宜用理中汤作为基础方剂,并加入茯苓以利水渗湿,黄连以清热燥湿,从而调和脾胃,固本培元。

又若患者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进食后便肠鸣腹泻,尽泄所食之物,而不食则无事,此谓“禄食泻”。针对此类症状,可施用快脾丸,该方以生姜温中散寒,橘皮理气和中,甘草调和诸药,丁香、砂仁行气温中。快脾丸与理中丸加减使用,可健脾止泻,调和脾胃。

若泄泻兼见厥逆,或腹痛肠鸣,脉紧而迟,或常于五更泄泻发作,此则属肾虚之候。此时,宜选用附子理中丸、姜附汤、四逆汤、四神丸等方剂加减使用,以温补脾肾,固本培元,使脾胃健运恢复正常。

倘若脾肾阳虚至极,出现滑泄不禁之症,则需加用诃子散以涩肠固脱。诃子散,又名诃子皮散,由诃子皮、橘皮、炮干姜、罌粟壳等药材组成,具有涩肠止泻、固气补阳的功效。涩以去脱,酸以固气,热以补阳,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固脱之效。

总之,温阳固脱法在治疗脾肾阳虚、久泄不愈之证时,既能调和脾胃,又能温补肾阳,使身体机能得以恢复,实为中医之精妙治法。

综上所述,泄泻病的治疗方法确实纷繁复杂,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湿邪治疗方面,医者常采用健脾祛湿、燥湿、清热利湿、散风除湿(汗)、化痰流湿等多种手段,旨在驱散体内湿邪,恢复脾胃功能。这些治疗方法并非局限于单一途径,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除了从湿邪入手的治疗方法,还存在一些不从湿邪治疗的手法。这些手法主要针对泄泻病的其他病因病机,如下宿食、补脾胃、温肾阳、升清降浊、固涩等。这些治疗方法旨在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

《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无疑是对泄泻病治疗方法的一次深刻总结。这九法包括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虽然各家的提法略有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在于根据病因病机而确立治疗原则。

自古以来,医者普遍认为泄泻病的病机与湿邪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而脾胃喜燥恶湿。当外来湿邪侵袭人体时,最易困阻脾阳,使脾失健运,从而导致水食相杂而下发为泄泻。此外,脾胃受伤也会导致水湿内生,运化失常,进而引发泄泻。因此,泄泻病的治疗往往离不开对湿邪的祛除和脾胃功能的调理。

然而,正如沈金鳌所言,泄泻病虽与湿邪密切相关,但并非仅由湿邪所致。风寒、热邪、虚损等因素均可导致泄泻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泄泻病时,医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泄泻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既有从湿邪入手的手法,也有针对其他病因病机的治疗手段。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以恢复脾胃功能、调整气血平衡、祛除体内湿邪为目标。这种灵活性和针对性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