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病的治疗最关键的是什么

温疫病,作为一种典型的热性病,其发病机理颇为复杂。邪气内郁,阳气受阻无法正常宣布,长期郁积终致化火。在此病理过程中,阴血与邪热相互纠结,相互制约,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当人体正气强盛,且治疗得当之时,邪气可骤然解除。然而,解后之时,往往余热尚存,阴血尚未完全恢复。对此,吴氏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此时切忌使用参芪白术等补剂。若误用此类补剂,则可能导致余热稽留体内,进而引发各种变症,如全身疼痛麻木、四肢痉挛拘急、两腿疼痛、遍身发疮疡、皮下结块流脓、咳嗽多痰等。

然而,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些观点。事实上,将上述病证完全归咎于温补之过,似乎有些偏颇。在疫病之后,患者的抵抗力往往会有所下降,此时上述病证的发生并非完全由温补所致。有些患者本身就有宿疾,疫病后可能诱发;而有些患者则确实是因为温补不当,导致邪气滞留,进而产生异证。

因此,对于温疫病后的调理,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对于某些病后呈现气虚或阳虚症状的患者,如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温怕冷、舌淡苔白、脉濡细等,可酌情使用温补之剂,如参芪白术等。当然,对于阴虚余邪未尽的患者,则应根据其证候,采用养阴和营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热病中,滋阴法的应用颇为广泛。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根据邪正消长的情况,灵活掌握滋阴法的运用,因证而投。一般而言,温疫愈后的调理之剂若使用不当,往往会导致正气受损,邪气滞留,使病情缠绵难愈。因此,倒不如让患者适当休息,调节饮食,待正气自然恢复,以达到不药而安的效果。

在瘟疫病的治疗过程中,养阴之法的运用尤为关键,其贯穿治疗的始终。如瘟疫初期,常用达原饮来清热解毒,其中的知母能滋阴润燥,白芍则有助于调和血脉,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邪逐渐深入,舌苔由白转黄,甚至变黑,同时出现一系列热象症状,如舌生芒刺、唇燥裂等。此时,急需采用承气汤以峻下热结,保存阴液,或再配合生脉散以生津润燥,从而缓解热邪对阴液的耗伤。

在治疗过程中,若多次下泄导致阴液亡失,患者可能出现两目干涩、舌反枯干等症状,此时则需用清燥养荣汤来滋养阴液,恢复机体平衡。对于夺液无汗的患者,其表现为脉浮身热、战而无汗,此时宜用柴胡清燥汤以解表清热,方中的天花粉和知母可清热生津,从而达到表里双解的效果。

即使在病邪解除后,补气或补阳的过程中也需时刻注意护阴。如人参养荣汤和参附养荣汤等方剂中,均含有白芍、生地黄等养阴药物,旨在防止补阳伤阴,维护机体的阴阳平衡。

这种重视养阴的治疗思想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吴瑭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五汁饮等方剂,这些方剂不仅丰富了温病治疗学的内容,而且强化了其他临床学科在养阴补液方面的思想。这些方剂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温病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