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宜通的临床运用原则

五脏欲通,贵在调气

五脏不通,主要表现在对气血津精的运行输布上,气血津精在输布过程中的基本运动形式仍然是升降出入,气血津精的升降出入是通过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来实现的,而“气在升降出入中居主导地位。在气血津精的运动中,气的升降出入尤起关键作用。因为气为血帅,津随气行,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畅则津布,气郁则津壅。”一切与五脏不通相关联的病变,调畅气机都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欲通不能,实则当泻

凡邪气阻遏,而使得五脏气机障碍的病变,邪气阻滞是因,脏气不通是果,如痰阻于肺,气瘀于心,食滞于胃,湿聚于肾等皆是。祛邪即能消除障碍,恢复脏气流行的生理功能。所以祛邪即能通气,故实则当泻。这儿的泻,不是具体的泻下法,而是包括泻下法在内的一切排除实邪的措施。在消除病因的同时,仍当视病情需要,不同程度地辅以调气之法,使邪随气行而易去,正得气导而易通。

欲通无力,虚则当补

凡脏气虚衰,推运无力而成窒碍之势者,脏气虚衰是因,气机窒碍是果,如心阳虚衰之胸痹;肾阳虚衰之癃闭;肺气虚衰之喘满,脾阳虚衰之胀满等皆是。此类以虚为本,欲通无力的五脏气机障碍病变,补虚即是通气,故虚则当补。这儿的补,不是包括滋阴养液,填精养血,收敛固涩在内的一切补法,而是特指益气温阳的补益元气法。此类补法的运用,一般也应佐以少许温通气机药物,以助元气推运激扬之力。但绝不可用破散耗气之品。

五脏通涩,斟酌其宜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面性,五脏不通的对立面就是五脏通之太过,不及与太过都是病理状态,都需要通过加以治疗加以调整。治疗不通的方法是通,治疗太通的方法是涩,其间的界限如何区分?陈老作了明确的阐述,其谓:“流通受阻会呈气滞、血瘀、痰凝、湿阻,流通太过,又会呈为精血津液不藏之证……综观五脏实证治法,无不立足于通,即使虚证,亦有当补中寓通者。”太通宜涩者,则“津液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外泄,血液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阴精不能封藏固密而滑泄无度,都是太过象征,均宜涩之使固。如体常自务,肠滑失禁,小便失禁,白带清稀,肝血不藏,精关不固,阳气浮越皆是。”从而为我们划清了五脏宜通宜涩的界限。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