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心得体会

慢性胆囊炎,这一疾病在医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它的病程往往漫长且反复,时而急性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过程中,多数医者会倾向于使用苦泄通肠的药物来缓解症状,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并非万全之策。

深入探究慢性胆囊炎的病理机制,我们会发现其现证往往呈现出脾虚湿邪偏重的特征。脾虚湿邪,犹如阴霾笼罩,使得患者的身体机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温脾燥湿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操作中却常常遇到种种棘手问题。

比如,有些患者在服用川姜这类温燥药物后,会出现胃脘烧灼感、口粘恶心等不良反应。这时,医者需要灵活变通,改用生姜等更为温和的药物来调和脾胃。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有时患者会出现腹胀的症状,此时加入香砂、砂仁等药物,却又会导致口内干燥,让患者倍感不适。

更为棘手的是,使用芩连等苦寒药物来清热燥湿,往往会导致患者食欲更差,从而使得病情雪上加霜。由此可见,慢性胆囊炎的病机相当复杂,处理起来也颇为棘手。医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灵活应对各种病情变化,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位女性患者患有慢性胆囊炎已有四年之久,病程漫长且复杂。初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的疼痛,痛感虽不剧烈,但足以让人感到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腹痛症状逐渐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腹胀感,且大便长期稀溏,每日排便次数增多至三到四次,并伴随有食物残渣的出现。每当食用油腻食物后,这一症状会明显加剧,让患者倍感痛苦。

除了消化系统的不适,患者还表现出食欲不振、口中粘腻、时而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却又不愿饮水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使她的体质逐渐变得虚弱。此外,患者还常常感到四肢乏力,舌苔白滑腻,心情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也大打折扣。

针对这一复杂的病情,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认为患者存在气虚体征。因此,在治疗上,我们采取了平补益气、助健运、兼用消导的方法。所选用的药物包括白术、党参、法夏、茯苓、陈皮等,这些药物能够益气健脾、消食化积,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服用这一方剂后,患者感到身体逐渐舒适,之前的各种不适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更重要的是,患者在服药期间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这充分证明了这一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年余时间,均以此药方为基本方(很少出入)。终获大便成形、食欲正常、精神恢复、体力增强之效。足见辨证论治不可囿于西医病名诊断之陈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