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病的奇招竟然是从脾脏入手?

治疗肝病竟然要从脾脏入手?听起来有些奇怪,但中医的治肝实脾法却有其道理。肝病常常会波及到脾脏,所以我们要提前补充脾气,增强其抵抗力,防止肝病的邪气侵害。就像预防病菌传播一样,我们需要提前加强脾脏的防线。根据临证经验,中医总结出了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调理脾脏来改善肝病的症状。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奇妙而有效的治疗肝病方法,看看如何通过脾脏重塑健康!

01

治肝实脾法

肝病实脾法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包括预防和治疗、抗邪和防变。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后《金匮要略》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此即是肝病实脾法之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谓:“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可以看出其病机是脾胃虚弱,肝气过旺,脾虚不能生化气血,阴阳两虚,木旺犯土,故两者均为腹中痛,治疗以小建中汤培土抑木。方中桂枝汤补虚祛邪,调和营卫,倍用白芍以敛肝止痛,用饴糖为君,是甘以补脾之法。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本法适用于肝气乘脾之证。土虚木贼,木乘土位,故胀痛见于脘腹,并可伴见嗳气不舒、食少纳呆,或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或心烦易怒,怒则痛作,脉弦,苔白。此证常由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因情志变动而加重。治宜健脾土之虚,泻肝木之郁。其健脾用六君子汤,疏肝用吴茱萸、白芍、木香,用药恰到好处。

《仁斋直指方》载:“肝亦主血,脾亦主痰,以其脉之虚实而益损之,以其病之关系而对治之。”所谓“实脾”,应广义地来理解,不单纯指补脾。“实”,充实、调补之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蕴含多法在内,含有扶正、祛邪两方面内容。扶正可补脾,如补脾气、温脾阳、滋脾阴、养脾血等,祛邪可用清脾、开脾、醒脾、运脾等法。此外,脾胃同属中焦,构成表里关系,皆属五行之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二者关系密切。“实脾”包括脾胃同调,对于健脾与和胃,必须分清主次,有所侧重,以求治本。总之,只要是能使脾升胃降生理功能正常、不受邪气侵犯的措施,都是“实脾”,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之气健旺有利于化生气血,滋养肝血,肝体阴而用阳,肝体得养,则肝主藏血和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对血液的蓄泻调节才能顺畅。脾胃之气健旺还有利于水湿的运化,胆汁的输送、排泄,使湿邪无以郁阻熏蒸肝胆而形成黄疸。

根据传变规律,现将常用法介绍如下:

①培土疏木法:湿热毒邪侵扰肝胆,木不疏泄,症见胁肋胀痛、郁闷多虑、纳呆乏力,此属肝郁脾虚,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郁金、香附疏肝理气,焦白术、云茯苓、枳壳健脾利湿,白芍、甘草柔肝缓中,郁金、丹参疏肝化瘀。若心下痞满者加黄芩、黄连、半夏降逆和中。

②疏土达木法:肝病传脾,多见脾虚积滞,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热臭,为湿热食积结于胃肠。偏胃脘者,治宜保和丸合茵陈蒿汤消食导滞以实脾;偏大肠积滞者,治宜枳实导滞丸清热导滞以实脾。

③养阴实脾法:肝病传脾,气血化源不足,脾阴受损,肝血不足,进而肝病及肾,症见胁隐痛、咽干口燥、腹胀纳差或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数。治用沙参麦冬汤合一贯煎加减。药用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黄、何首乌滋养肝肾之阴;郁金、当归、川楝子疏肝和脾以顺其性;薏苡仁、扁豆、山药、陈皮扶脾利湿以防滋阴之品碍胃。

④气阴双补实脾法:此法多用于恢复期,症见胁隐痛、少气无力、舌淡红、脉细或细无力。治以补肝汤合五味异功散加味。药用黄芪、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益气养血;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健脾补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