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消渴
消渴之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其显著特征。患者尿液甘美异常,因此,又常被称为糖尿病。这一病症,与尿崩症、神经性多尿症等存在显著区别,故在诊断时需仔细鉴别。
消渴之病因病机,可细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上消主要关联于肺脏,多因五志过极,即情绪过度波动,精神烦劳过度,导致心火偏亢,进而消烁肺阴,使得肺脏功能失调,以致口渴多饮。
中消则与胃腑相关,多因患者过度嗜食甘肥酒辛之物,致使脾胃积热,化燥伤津,脾胃功能受损,遂致消渴善饥,即口渴且易饥饿。
下消则归属于肾,多因患者恣情纵欲,房室不节,导致肾精亏耗,封藏失职,肾的固摄功能受损,以致尿多且浑浊。
尽管上、中、下三消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其病机核心均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常互为因果,燥热过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形成恶性循环。
消渴之症,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并发白内障、雀目等眼部疾病,以及疮疖、痈疽等皮肤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水肿等严重病证。因此,对于消渴之症,需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以防病情恶化。
〔辨证论治〕
上消之症,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仿佛咽喉处总有一团火在燃烧。同时,尿量明显增多,食量也似乎难以满足,舌尖呈现鲜红色,苔薄黄,脉象洪大且快速。这些症状犹如烈火焚身,使人倍感不适,口渴难耐,时刻都渴望得到水分的滋润。
中消则以食量激增为显著特点,患者常感饥饿难耐,食物仿佛无法填饱肚子。此外,嘈杂之声不绝于耳,身体烦热多汗,形体日渐消瘦。有时大便干结,如同秋日的落叶般干燥。这些症状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炎炎夏日,汗流浃背,疲惫不堪。
下消之疾,则表现为小便频繁且量多粘稠,口干舌燥之感愈发强烈。患者时常感到头晕目眩,目糊不清,颧骨处泛起淡淡的红晕。虚烦之情难以言表,虽善饥却食不甚多。腰膝酸软无力,仿佛无法支撑起沉重的身体。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犹如秋风中的落叶,凄凉而无力。
若病程迁延日久,阴虚之症愈发严重,甚至波及阳气。患者面色黧黑,畏寒肢冷,尿量异常增多。男子可能出现阳萎之症,女子则可能经闭不行。舌质转淡,苔白而滑,脉象沉细无力,如同冬日的枯枝,毫无生机。
在消渴病的严重阶段,患者可能出现烦渴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难忍等症状。唇色鲜红,呼吸深快,甚至可能出现昏厥、虚脱等危象。这些症状如同狂风暴雨般猛烈,让人无法承受,需要及时就医诊治,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体针治则,针对消渴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上中下三消分别施治的策略。在上消阶段,重在清心泻火,润肺养阴。通过刺激手太阴与少阴经的相关穴位,如少府、太渊、心俞、肺俞等,以达到泻心火、补肺阴的目的。手法上,需轻刺少府、心俞以泻心火,重刺太渊、肺俞以补肺阴,从而调和心肺功能,缓解上消症状。
中消阶段,则侧重于调和脾胃,平衡阴阳。通过选取足阳明与太阴经的相关穴位,如内庭、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补脾布津,清胃泻热。手法上,需轻刺三阴交、脾俞以补脾布津,重刺内庭、胃俞以清胃泻热,从而达到调和脾胃、缓解中消症状的目的。
至下消阶段,则需着重滋养肝肾,调和气血。通过刺激足少阴与厥阴经的相关穴位,如太溪、太冲、肝俞、肾俞等,以补肾纳气,平肝降火。手法上,需轻刺太溪、肾俞以补肾纳气,重刺太冲、肝俞以平肝降火,从而调和肝肾,缓解下消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配穴。如患者出现口干舌燥,可加刺廉泉、承浆以养阴利舌;若嘈杂善饥,可加刺中脘、内关以调中清胃;若有目糊,可加刺光明以明目;若出现头晕,可加刺上星以清头热。若患者阳气虚弱,可灸命门以壮肾阳。
在施针过程中,需注意补泻兼施,每日或隔日一次,留针15~20分钟。一个疗程通常为10次,疗程间隔3~5日。对于虚证患者,可配合灸法以增强疗效。然而,由于患者正气虚弱,易并发感染,因此在针刺过程中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同时,若出现危证,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抢救。
耳针取穴:胰、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 刺法:轻刺激。每日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痛苦难当,犹如身处沙漠之中,望水止渴。余见其状,详细询问病情,知其前已服凉药六剂,热虽稍退而渴却愈烈,更觉胸胁气痞而喘。余观其面色,知其病状,便断然道:“君病非寻常之热,乃消渴之症,实因脾肺气虚,非内热所致。”
其人闻之,面露疑惑,询及前服凉药之因。余解释道:“前证虽伤脾肺,然因凉药复损元气,致使脾肺不能健运,水液停滞于心下,故渴不止。”言毕,余心甚急,遂施灸法于关元、气海二穴,各三百壮,以温补元气,调和脾肺。
灸后,又令其服用四神丹,以固本培元,生津止渴。其人遵余言而行,不敢稍有懈怠。六十日后,津液复生,渴症渐消,胸胁之气亦渐舒。其人欢喜非常,对余感激不尽。
余深知,方书所载三焦猛热之症,往往误用凉药,以致伤人更甚于刀剑。医者当慎之又慎,审证求因,方能治病救人。此次治疗成功,实乃幸事,然亦应引以为戒,不可轻忽病情,更不可滥用药物。
朱XX,这位年仅28岁的女士,罹患糖尿病已三年有余。尽管经过多方治疗,她的病情仍然顽固难愈,表现为口干如焚、频饮不歇、尿多而清。她常常感到腰酸背痛,精神疲惫不堪,头晕目眩,心慌意乱。体力日渐衰退,体重也悄然减轻了整整10斤。目前,她每日服用降糖灵75mg,并严格遵循饮食治疗原则,然而病情依然未有明显改善。尿糖检查结果持续为(++),空腹血糖维持在150mg%的高位。
更令朱XX苦恼的是,她的月经状况也出现了问题。每次月经来潮时,血量异常偏多,且夹带着明显的血块。观察她的舌苔,可见薄黄而干,舌边甚至出现了紫斑,脉象细而弦数,这无疑是她体内内分泌失调与瘀血的明显迹象。
针对朱XX的病情,我们采取了综合治疗方案。首先,针对她口渴多饮的症状,我们选取肺穴进行刺激,以缓解肺热津伤的情况。其次,针对她小便频数、量多,以及头昏、腰酸神疲等肾虚症状,我们选取内分泌、子宫、肝和膀胱穴进行针刺。同时,为了刺激胰岛增加胰岛素自生和改善糖代谢,我们还特别选取了胰、胆穴和三焦穴进行刺激。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毫针刺激与耳穴压丸相结合的方式。每周进行一次治疗,并嘱咐朱XX逐渐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直至最终停药。经过五次治疗,朱XX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她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大为好转。尿糖检查结果转为(+),月经来潮量已恢复正常,无再出现血块。更令人欣喜的是,她的体重也增加了5斤,显示出身体正在逐渐恢复健康。
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医耳针治疗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中医耳针治疗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康复的曙光。
〔文献摘录〕
消渴:承浆、气舍、关冲、然谷(《普济方》)。针灸治疗糖尿病,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疗法,在浩瀚的针灸书籍中留下了丰富的记载。尽管近几十年来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但临床实践中却不乏针灸成功治愈个别糖尿病病案的实例。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疗效在轻型和中型糖尿病患者中尤为显著,对于改善症状和调节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针灸治疗的实践中,有些患者通过单纯的针灸治疗,尿糖指标逐渐消失,血糖水平也恢复正常,这无疑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有部分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后,能够减少或停服降糖药物,甚至停用胰岛素,这无疑为那些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并非对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效。对于胰岛素完全依赖型的患者,针灸治疗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此外,关于针刺对机体血糖影响的报道也颇不一致,这可能与实验条件、个体差异以及针灸手法等多种因素有关。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对血糖的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有实验在家兔身上进行,发现当家兔接受大量糖负荷后,电针可使血糖耐量曲线显著下降,从而改善糖负荷耐量。这一发现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造福更多的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