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流挽舟法
痢疾,作为一种夏秋季节常见的疾病,往往因湿热相火外感而致病。此时,外界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导致少阳之气无法上升,清气反而下陷,形成腹泻之症。同时,浊气上逆,使得腹部胀满不适,进而引发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见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难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在治疗痢疾时,中医强调必先解其外邪,后调其内气。这是因为外邪不解,内气难调,病情自然难以好转。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医家的经验,采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的败毒散进行治疗。败毒散由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白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等药物组成,其药性辛平,能够驱邪外出。其中,人参作为大力之药,能够扶持正气,使正气得以驱逐邪气。
这种治疗方法与逆流挽舟的原理颇为相似。逆流挽舟,意味着在逆流中奋力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同样地,在治疗痢疾时,我们也需要在病邪的逆流中,借助药物的力量,将病邪驱逐出体外。因此,败毒散以逆流挽舟为名,形象地描绘了其驱邪外出的治疗原理。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败毒散等中药方剂,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痢疾这一夏秋季节的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注重驱邪外出与调理内气相结合,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我们临床使用逆流挽舟法的注意事项,分述如下:
(1)逆流挽舟属和法,非汗法。
从病机的角度来看,痢疾的根源在于表邪深陷体内,导致少阳生发之气无法正常升发,反而下陷,因此,痢疾被归类为少阳半表半里证。此证之下,患者常表现为燥热难耐、汗出不畅、口渴难耐、下利频仍、里急后重、脉弦紧绷等症状。
在治疗上,应着重调和少阳之气,引导病邪外出。对于津液未受损伤的患者,可采用发汗之法,使邪随汗解;然而,对于津液已伤的患者,则需谨慎行事,仅施以微汗之法,以免过度伤津。若不顾病情,强行使用大汗之法,不仅会重伤阴液,更可能助火为虐,加重病情,实乃痢疾治疗之大忌。
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此言即是告诫我们,在痢疾患者下利清谷之时,不可妄用汗法,以免伤津耗液,导致腹胀满之症。然而,他又提到:“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这里所言之汗,乃是阳气来复之征,并非药物发汗所致。
仲景先师所言的这两种情况,均属于虚寒痢疾的范畴。然而,喻昌先生所论证的则是湿热痢疾。尽管证型不同,但在治疗原则上却有其共通之处。湿热痢疾同样禁汗,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湿热内滞太阴,郁久而为滞下。”王士雄亦在按语中强调:“无表证忌柴……杂以升药,浊气反上冲而为呕恶矣。”这与所谓津液去则胃气空,下行之浊气随汁而上逆的说法是如出一辙的。
因此,在治疗痢疾时,无论是虚寒还是湿热之证,都应遵循调和气机、引邪外出的原则,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施治,以免误用汗法而加重病情。
(2)逆流挽舟法的适应范围,限于有表证者。
逆流挽舟法在治疗痢疾的领域,犹如航海家手中的舵,灵活而精准。此法不仅可用于痢疾初起之时,即便病程已绵延百日而失于表症之治,或是痢疾久治不愈,伤及阴液而见脉弦,伤阳而无汗等复杂病情,均可灵活运用此法。然而,它并非治痢的万能之策,需视病情而定,审慎施用。
在中医的医学体系中,败毒散作为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剂,其功效卓著,但亦非孤军奋战。他强调,“其他备用诸方,亦各有取义”,医生应依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选择适宜的方剂。例如,白头翁汤,其清热解毒之力,犹如炎炎夏日中的一股清流,对于热痢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
又如仓廪汤,此方以人参、茯苓等药材精心配伍,主治噤口痢,其功效在于调和脾胃,固护正气。而十宝汤则针对虚寒痢而设,黄芪、熟地黄等药材共同发力,温补阳气,散寒止痛。
对于时疫初起的治疗,善用逆流挽舟法,视病情而变通施用,可谓是其医学思想的又一精妙之处。然而,需注意的是,由于逆流挽舟法多用辛温香燥之品,对于暑湿、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或无风寒湿邪表证者,均不宜施用,以免加重病情。
因此,在运用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时,医生需审慎判断病情,灵活选用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逆流挽舟法之后,再用苦寒等法。
治痢之道,如同烹饪之艺,需精准把握火候与调料。首先,当以辛凉之药解其外邪,如同烹饪之初,需以火候温和之方式调和食材。如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瓜蒌实,其味辛凉而苦,正可祛除表邪,使体内之热得以疏散。败毒散,虽喻氏以为辛平,实则辛温之性,加减之法颇为讲究,烦热口干则加黄芩、薄荷汤下,热多则温服,寒多则热服,犹如烹饪中适时调整佐料与火候,以求口感之和谐。
待表证解除之后,便需以苦寒之药清其里热,犹如烹饪之收尾,需以恰当的火候烹制出菜肴的精髓。通因通用之大小承气汤,或黄芩芍药汤等方剂,皆能深入内里,清热燥湿,使病邪无所遁形。
《寓意草●辨痢疾种种受证不同随证治验》中强调,治痢不仅需关注表里之邪,更需重视调理内里。以肠胃论,大肠为标,胃为本;以经脉论,手足阳明为标,少阳相火为本。因此,在表散之后,应重在调里,以胃肠为着眼点,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这正如烹饪之道,不仅要注重食材的处理与烹饪技巧,更要关注食物的营养搭配与口感调和,方能烹饪出一道美味佳肴。
综上所述,治痢之道如同烹饪之艺,需精准把握火候与调料,注重表里同治,调和气血,方能达到治愈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