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有实热证吗?如何治疗?

以脏腑为纲,是中医治疗杂病的一大特色,五脏之中,各有其寒热虚实的不同表现。在论述肾实热证时,我们可以从古代医籍中寻得诸多依据,这些典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古人便对肾实热证的脉象和症状进行了描述:“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这里明确指出,肾脉若出现坚实而长的特点,同时面色呈现黄赤之色,那么病人可能会出现腰痛的症状。这种腰痛往往是由于肾实热引起的。

而在《素问●刺腰痛论》中,对于肾实热引起的腰痛症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昌阳之脉(按张景岳注:昌阳即足少阴之复留也),令人腰痛,痛引膺,鋶曉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肾实热导致的腰痛症状,疼痛不仅局限于腰部,还会放射至胸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身体反折、舌头卷曲而无法言语。

此外,《灵枢●本神篇》中也提到:“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这里强调了肾实热证对情志和腰脊功能的影响,肾实热会导致情志受损,使人容易忘记前言,同时腰脊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无法自如地俯仰屈伸。

最后,《脉经》对肾实热证的脉象和症状进行了总结:“肾实热者,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也。”这段文字明确指出,肾实热证的病人会感到膀胱胀闭不适,同时少腹和腰脊部位会相互牵引疼痛。

综上所述,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肾实热证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以候下,尺中为肾脉,通过观察尺部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肾脏的虚实寒热状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在治疗肾实热证时,我们应根据脉象和症状的综合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尺中脉阴实为肾实热证,这一论述在中医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阴实,其内涵深远,可理解为病邪深入体内,形成实质性病变。《素问》一书,对肾实证的脉象特征描述得尤为详细,言其搏坚而长,这既是对肾实热证脉象特征的精准刻画,也是对医者临床辨证的宝贵指导。

《千金翼方》则进一步阐释了尺中牢长的脉象特征,并指出关上无脉为阴干阳病,这一论述深化了我们对肾实热证脉象特征的认识。而阴干阳病,亦非上焦之病,其病根实则在肾。当肾实热证发生时,病邪深伏,形成实质性的热邪积聚,需通过专业的手法与药物进行疏泄。

在脉证的分析中,肾实热证又可分为两类。左尺脉牢长者,足下热痛,口干咽肿,心烦喘咳,胸胁疼痛,小腹胀满,腰背反折,体热困重,这一系列症状均体现了肾实热证的典型表现。此时宜采用“刺足少阴治阴”的治法,或选用柴胡、茯神、黄芩等清热泻实的药物进行治疗。

而右尺脉牢长者,则表现为足逆冷,周身不适,心烦心痛,脊胁引痛,善做恶梦,气急等症状,此时宜采用“刺足太阳治阳”的治法,或用泻肾汤等方剂进行泻实清热,养阴祛邪的治疗。

无论是哪一类肾实热证,均可能出现小便热涩不出,黄如栀子汁、黄柏汁,疼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榆白皮、滑石、黄芩等药物煮汤,以清热通淋,清泻膀胱,从而助泻肾实热。这一治疗方法既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又展现了中医在辨证施治方面的独特优势。

自古以来,医家对五脏的虚实认识颇为深入,而肾脏尤为关键。在唐代以前,医家普遍认为五脏各具虚实证候,其中肾脏实证涵盖了肾实热、阴瘅、肾中风、肾中寒、肾水、肾胀、肾著、肾积奔豚气等多种情形。凡是肾中藏有邪气,无论是水湿痰饮、寒邪、火热、淤血败精或是逆气上冲,均可归为实证范畴。

在临床施治过程中,对于实证的肾脏病症,医者往往采取实则泻之的治法。在选择药物时,尤其注重药物的归经属性,以达到祛邪的目的。譬如,为清泄肾火,常选用黄柏、知母、苦参、牡丹皮、大黄、玄参、磁石、秋石、地骨皮等药材;对于肾湿之症,则利用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草薛、牵牛、大黄、芫花等利水祛湿;在化瘀方面,牛膝、麝香、血余炭、益母草、茜草、生地黄等药物能够发挥显著作用;而针对肾逆之症,茴香、沉香、丁香、椿根白皮、乌药等则能发挥降逆作用;若遇肾寒之证,则需用肉桂、桂枝、附子、硫黄、钟乳石、天雄、川椒、细辛等药物以温肾逐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千金要方》中纯粹使用泻肾药组方的情况较为少见,但补肾与泻肾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却颇为常见。这反映出古代医家在治疗肾脏疾病时,既注重驱邪,也不忘扶正,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

然而,自宋代钱乙提出“肾主虚无实也”的观点后,这一看法在张元素等人的推崇下逐渐成为后世医家的主流思想。江笔花更是进一步提出“肾无表症皆属于里”的论断。虽然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但我们认为,强调肾脏也存在实证和表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更符合中医的八纲理论,有助于医者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于某些肾脏疾病的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诊治肾脏疾病时,医者应当综合考虑,既要看到其虚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实的一面,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