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黄病诸候,自古以来便是中医典籍中一类深具研究价值的疾病范畴。其核心症状,乃“身体面目皆变黄色”,这一特征性的体征,既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困扰,也为医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线索。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黄病被细分为急黄、黄汗、阴黄、癖黄、劳黄、脑黄、行黄、噤黄等诸多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除此之外,更有五疸、九疸之分,诸如黄疸、酒疸、谷疸、黑疸、女劳疸等,以及湿疽、风黄疽、胞疸、风黄、五色黄等多种变体,总计二十八论。这些纷繁复杂的分类,不仅体现了黄病诸候的庞杂性,也展示了古代医家对黄病认识的深刻与全面。
然而,在这众多的黄病类型中,我们不可能一一详述。因此,本文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论进行深入分析。这八论,既涵盖了黄病的主要类型,也涉及了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通过对这八论的剖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黄病认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从病因层面深入剖析黄病,其根源可归结为“寒湿在表”、“风湿所搏”等外部因素,同时亦可能由“酒食过度”、“瘀热与宿谷相搏”等生活饮食习惯所致。这些因素导致湿热食滞在脾胃中蓄积,进而“由脾移热于肝”,肝胆蕴积湿热,胆汁横逆,最终发为黄病。这一过程中,“在里有血,当下之”的理法相允,为我们揭示了黄病的内在病理机制。
黄病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恶寒、发热、一身尽痛,以及身体、面目、爪甲、齿垢尽黄等。这些症状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层的病理变化。若病发于阳部,多因外邪侵袭所致,表现为恶寒而振,发热等卫表失和的症状;而若病发于阴部,则多为内热瘀积脾胃肝胆所引发,伴有呕恶等肝胃不和症状。
对于黄病的预后判断,古人的智慧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观察到,若患者大便涩而小便快,且不渴,则湿热之邪伤阴尚不严重,且有排出之路,故为可治之症。反之,若患者渴而疸,大便多,心腹胀,寸口近掌无脉,口出冷气,则为湿热胶著,阴损及阳之证,预后多不佳。
对黄病的认识,古人既沿袭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湿热相搏”的观点,又融合了《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中“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论述。他们进一步发挥了“热毒加之”的病因病理观,并将病位层次提升至“移热于肝”,“在里有血”的高度。这与现代医学关于肝脏病毒感染、血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黄染的认识何其相似,显示了古人在医学领域的深刻洞察与智慧。
在黄病的总治则上,古人提出了“当下之”且大便以溏薄为宜的治法。他们强调,治疗时不宜多泻,只要小便保持通畅而多即可。这一治则对指导我们临床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在治疗黄病时更加精准地把握用药剂量和时机,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急黄候,乃湿热夹毒之症,起病迅猛,犹如狂风骤雨,顷刻间便使人面黄如蜡,病情之危急,令人触目惊心。甚至有时,病患在离世之后,家人才惊觉其病状实为黄病。病发之际,患者常伴随高热寒战,腹痛难忍,神智昏沉,诸症纷至沓来,犹如烈火燎原,实乃阳黄重症之典型表现。
此症传变之速,病情之危,犹如悬崖勒马,稍有不慎便可能命悬一线。故治疗之时,务必迅速果断,清热解毒通腑之法,当为首选。大剂药物需顿服,以求迅速奏效,挽救病患于危难之中。
待病情稍得控制后,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湿热之邪仍未清除,热象依旧显著,则应继续按阳黄之法施治,以求根治。若病势渐退,湿热之邪缠绵难愈,或阴损及阳,则需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法,按阴黄之症施治。
此外,笔者以为,所谓的脑黄候亦应归入急黄范畴之内。盖因“热邪在骨髓,而脑为髓海,故热气从骨髓流人于脑”,热邪实则内热之毒,一旦感染及脑,病情更为凶险,亦属急黄重症之一种。因此,在治疗脑黄候时,亦需借鉴急黄之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以期迅速控制病情,挽救病患生命。
阴黄候,乃湿热之毒深潜体内,历经时日,逐渐侵蚀机体阳气,致使阳气受损,阴气相对亢盛,故中医称之为“阳气伏,阴气盛”。此状态下,患者因阳气内伏而不发热,却常有恶寒之感,面色苍白无华,身面肌肤呈现出晦滯的黄色。同时,由于湿邪困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患者往往出现头痛头晕、脘腹胀满、腹痛绵绵、便泻不止以及尿少色黄等症状。
阴黄之形成,既有外因之影响,如感受寒湿、风湿、热毒等邪气,又有内因之作用,如脾胃瘀热、宿谷郁滞、阴气内盛等病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阴黄的产生。相比之下,单纯由内因所致的疾病,其病理机制则相对单一。
在中医理论中,还有一种名为“内黄”的病症,其实质上也是阳黄的一种表现。内黄多因“热毒在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在内,不得宣散”所致。这里的“热毒”指的是侵入脾胃的湿热之邪,与脾胃中的谷气相互作用,形成湿热蕴蒸的病理状态。由于湿热内蒸而不得宣散,故而表现为黄疸之症。从这一角度看,内黄与阳黄在病理机制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则各有特点。
黄汗候,作为一种特殊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与黄病颇为相似。在中医理论中,黄汗候的产生常因“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浴”所致。然而,巢氏对于此病症的理解似乎略有偏差,他误以为是由于水直接进入了汗孔之中。实际上,我们更应当理解为这是身体感受了寒湿、风湿或是热毒水毒等邪气所致。因此,当人体排汗时,汗液会带有异常的黄色,甚至能将衣物染成如柏汁般的色泽。同时,患者身体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口不渴,脉象沉缓等。
在临床上,黄汗候多表现为下阴、两腋、手足等处的局部黄汗症状,而全身症状则相对不明显。有时,患者可能仅表现出脾胃郁滞的症状,如脘腹闷胀、食欲不振、时溏时泻、嗳腐吞酸等。这些症状既体现了黄汗候的特异性,也反映了中医对于人体整体机能失调的深刻理解。
再来看癖黄候,这一病症往往因黄病日久,气血水运行输布不畅,逐渐在胁下积聚形成癖块。这与现代医学中病毒性肝炎迁延日久导致的肝硬变,进而引发胆红素代谢障碍,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的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癖黄是黄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与气血水三者的停滞结聚密切相关。当血行不畅,水液代谢受阻,气机运行不畅时,便容易形成癖黄之症。
至于犯黄候,则主要讨论了黄病愈后复发的情况。这再次强调了病后禁忌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康复过程中需格外注意饮食起居,以保持脾胃的健运,同时避免风寒湿邪或热毒的侵袭,从而消除湿热之源,防止黄病的复发。这一观点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治黄病,自古以来,医者便深谙其病理机制,皆以脾胃湿热为其根源。诚如古籍所述,“脾移热于肝”、“脾移热于心”、“脾移热于肺”、“脾移热于肾”,以及“热流小肠”、“流于胞内”、“流人于脑”等诸般症状,皆源于脾胃湿热之病邪流窜。然究其根源,实则“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黄病患者的身体与面部皆会显现黄色,只不过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命名上有所差异罢了。
在古人的五行学说中,黄色被视为土之正色,而脾胃则正属土之脏腑。因此,黄疸病多表现为脾胃湿热的症状,从而将病位归属于脾胃。然而,现代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却有所不同,认为其主要病位在肝胆。乍看之下,两者似乎相去甚远,互不相容。但细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通之处。
肝胆所分泌的胆汁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肝又通过门脉系统,首先吸收并改造肠胃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这与脾胃输布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古人的五行学说中,有时也将脾归属于木,肝归属于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脾胃与肝胆在病理机制上的联系。
综上所述,尽管古今医学在黄病的病位归属上有所差异,但通过对五行学说和现代医学的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相通之处。这既体现了古人对疾病认识的独特智慧,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