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望诊察二便要诀

小便色黄,此乃体内有热之征兆。在中医理论中,小便的颜色变化往往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当体内阳气过盛,或阴虚火旺时,小便便会呈现出黄色。这种黄色并非单一成因,而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寒邪郁积体内,久则化热,此时小便虽黄,但排出畅利,此乃寒邪化热之初象。然若湿邪遏阻,小便不仅色黄,且质地混浊,犹如浊水一般。这种黄色与实热所致的黄色明亮且短促者截然不同,实热之黄往往伴随着尿急、尿痛等症状。

此外,五苓散证中,患者小便有时也呈微黄,且排尿不畅。此时,仅凭小便颜色难以判断病情,还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如排尿时是否有热感等进行综合分析。若排尿时伴有热感,则多为实热证;反之,若无热感,则可能为虚热或湿热证。

因此,在诊断小便色黄之症时,医者需细心观察,结合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准确判断病因,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患者也应注意调整饮食起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维护体内阴阳平衡,预防小便色黄等症状的发生。

小便色白,这是体内寒气过重的一种明显表征。在中医理论中,寒湿、寒滞皆可导致小便色泽发白,但二者之间又有微妙的差异。当体内寒湿偏重时,小便不仅色泽偏白,更显得混浊不清,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这正是因为湿邪缠绵,导致气机不畅,清浊难分。

相较之下,寒滞所致的小便白则有其独特之处。在排尿之后,尿液仿佛米泔水一般,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白色。这种白色并非单纯的清透,而是带有一种浑浊之感,仿佛内含杂质,这正是寒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明证。

然而,小便色白并非全然由寒湿、寒滞所致。有时,人体阳气式微,津液匮乏,无以化热,也会导致小便色泽发白。此时,小便虽白,却并非由寒邪引起,而是阳气不足,津液失养所致。因此,在辨识小便色白的原因时,还需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若见小便青白且频繁,这往往是风寒之邪侵入膀胱所致。膀胱为水液之府,风寒之邪侵入,则膀胱气化不利,水液难以正常排泄。同时,风寒之邪又具有疏泄之性,使得小便更为频数。此时,小便虽色白,但其中蕴含的却是风寒之邪对膀胱功能的破坏与影响。
赤,乃火之显色,在人体气分之中,每每呈现为短赤之状,犹如夏日炽烈,草木焦枯。此种短赤,常伴随着癃闭之症,犹如江河受阻,水流不畅,人体之气亦难以畅通。当赤色兼犯血分,则又现短赤溲血之象,仿佛烈焰焚烧,血液沸腾,难以自持。而若短赤之中更带涩感,那便是津液已然受损,犹如大地干涸,草木枯萎,燥火在体内消烁,生机渐失。

至于黑蓝二色,于小便之中并不常见,一旦出现,便非寻常之兆。黑者,如酱之浓,上浮膏油,乃是肾阴将败之兆,犹如黑夜即将降临,生机渐失。蓝者,更是罕见,其色深沉,较青更为显著,往往为肾虚肝寒所致。有时,亦有人因服用固脂类药物而溺蓝,虽事有之,但理需明辨。凡见此二色,医者必当审慎审查,方能不致混淆,此乃观察小便之色之大略也。

医者诊病,须细心观察,方能洞悉病情。小便之色,虽为细微之处,却往往蕴含着病情之重大线索。故医者当以此为鉴,用心体悟,方能更好地服务于病患,解除其疾苦。

夫二便,乃人体之排泄物,皆由气化而出,此理至明。和气之化,如春风拂面,万物生长,自然之态,自不待言。然而,在疾病侵袭之下,病气之化则各呈变态,犹如狂风骤雨,摧折生灵。因此,医者必当详分五色,兼察其长短结泄,以辨病气之深浅轻重。

所谓五色,即二便之色泽也。人之健康,二便色泽淡黄而清,若病气侵扰,则色泽必有异变。或赤或黑,或深或浅,皆可视为病气之征。医者当细观之,以明病之所在。

再观长短结泄,此乃二便之形态也。长短者,指二便之排泄量,结泄者,则言其排泄之顺逆。病气所致,二便或长或短,或结或泄,皆非正常之态。医者当察其变化,以辨病气之虚实。

且说二便之长短结泄,与病气之虚实密切相关。若病气实则二便短涩,排泄不畅,此乃病邪内蕴,气机阻滞之象。若病气虚则二便长泄,排泄无度,此乃正气不足,固摄失司之兆。故医者必当审其虚实,以施治策。

综上所述,二便之变态,实为病气之化也。医者当以五色、长短结泄为据,详加辨析,以求得病情之真相。唯有如此,方能施以恰当之治,使病人得以康复。此医者之责任也,亦医者之智慧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