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色诊辨证要诀
运用辨色的方法诊察疾病名曰色诊,乃四诊中望诊之一部诊察面色列为四诊之首,因为临床之初,除少数痛苦呻吟分。的患者可以首先听到他的声音以外,一般首先反映到我们直觉感官的即为面色。那么临床诊察的任务自然应该首先注意这方面的资料,以备闻声、问病及切脉等三诊的参考。医非神圣,即使四诊齐全,亦未必即能辨及几微;单靠望而知之,更不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所以对诊察面色列为第一的问题,在学术上认为微妙而加以研究,当然是很必要的。但如果在临床上一定要表现神奇而忽视正规操作程序的意义,观点就很不正确了。
尽管四诊必须互参,但面部望诊对临床仍有很大的作用。那末,面部望色的一般原则是什么呢?根据《内经》及《内经知要》的理论,结合临床体会,总结诊察面色的一般规律是:从色泽方面来说,明晦辨轻重,泽天观胜败,浮沉知深浅,散抟知远近。从部位方面来说,上下知病处,左右辨阳阴,外内辨进退。
上列纲目虽各有它的独立作用,但临床并非绝对的单独出现,常常是两种,甚或三、四种彼此相兼。例如:光明没有不兼润泽的,甚至浮散明润未尝不可同时出现。所以它的作用也就需要综合分析。浮散明润当然病势较浅较轻,浮散晦滞病之所在虽属表浅,而病势却重了一些。
以上所说的各种现象,诊察时并不只限于以上所举的病势,其实它与病因的特殊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即就明晦一端而论,就要看病因属阳邪还是阴邪。阳邪如风、热、火等(燥从枯润分别),它的表现是明亮的,因为它的特性是抑制凝滞的,如果互相兼挟、偏胜遏郁,此中常变,更要结合其它三诊所得的资料去细致地观察辨证。
现对辨面色的一般规律解释如下。“明晦辨轻重”、“泽天观胜败”。如上所说,光明没有,不兼润泽的,几乎是合二面一的现象。详考它的诊察作用,明晦只辨病之轻重,泽天简直关系着死生。此病理生理之所以然,“光明无形,属阳主气,润泽有属阴主血”。气分浅而血分深,阳易复而阴难填,色现光象,明,经常属于病在阳分气分:并且气分亦未受着很大妨碍,阴分血分更不必说了。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面色明而兼润好象没有多大区别,如果病邪伤及阴血,面色才会失去润泽而转为枯槁,不但关乎病势轻重,甚且危及生命。《玉机真脏篇》有“色泽以浮渭之易已,色天不泽谓之难已”,《三部九候论》有“五脏已败,其色必天,天必死矣”的记载。所以说明明晦辨轻重,泽天观成败,是有他一定道理的,可用来判断病理机转之顺逆。
临床有些相反的变例,必须注意:例如面色光明是好的,但不宜过分显露,所以说“色明不粗”才算平人,“色明以粗”就多少受着阳邪的刺激而为病色了。如果久病神散反现浮光,虚劳瘦削而现阳光,更是死亡转归的预兆。又如润泽是好的,但遇阴虚火旺的肺痨,油光满面正是阴液被逼外泄的可虑征候。不过油光、阳光、浮光的反常现象,始终与良好的光明润泽有所不同可资鉴别。
“浮沉知深浅”,这与切脉以浮沉分表里同一意义。病邪表浅,正气尚能与之抵抗,照常运行于外,所以脉浮色亦现浮。病邪深入内部,正气不能与之抵抗,很难自求外达,所以脉沉色亦现沉。不过脉之浮沉,可以从下指轻重分别得出,色之浮沉一时颇难体会,从经文“沉浊为内,薄泽为外”两句话很可得到一些帮助。浮的现象一定是皮肤比较光薄清润,沉的现象一定是皮肤比较苍厚晦滞,观察日久自能领会,并非难以捉摸。至于它的诊察作用,能否说明病邪浅深,玉版论曾从治疗上加以说明:“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这只是说明浅深治愈大概日期,其实纯属表邪(如伤风),色现浮者并不一定需要十天,如果症痼过久色现大深者,也未必百日可已。
浮浅沉深依然有变例存在,上面所说久病神散反现浮光,当然不能指为病在浅表。如果初感寒湿,色现沉滞,乃正气然为寒湿凝滞的特性所遏郁,并不能指为病已深入。此中鉴别,能够色、脉、证三者互参,立刻可以明白。“散抟知远近”,“散”是弥漫散布,“抟”音团,聚也。“散”是没有显著的边际,“抟”是聚着一处隐隐有它一定的界限。“远近”应该以受病的久暂而言,面色散漫常属初感病邪,病势尚浅,飘浮而未稳定;色素挺滞,常属抱病已久,病势深入滞着而渐趋顽固。因为病浅者尚在气分,气本散布无定之物,初受病邪侵犯,立即相拒而为病,其病很难指出固定所在。病深则常兼犯血分,甚则有形之邪沉滞郁结,虽有时亦因气机受阻而作病,但其病常有定处可资鉴别。所以诊察面色的散、抟,与其说可以知道病之久暂,毋宁说可以监别病邪之有形无形与气血之弥散滞结。
“上下、左右、外内”三种都属于部位的名称。外内根据经文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以及病从内走外,先治其阴后治其阳的精神,可以肯定外指的是两侧,内指的是中央。换言之,它所指的不是浮沉而是部位。用部位说明病之所在,似不及用部位说明病之趋势更为可靠,临床的意义似亦比较更大。
颜色表现于上、下、左、右、内、外,只能说明病之所在,并不能完全肯定它孰轻孰重孰顺逆,只有自下上行、自上下行、自右向左、自左向右、自外走内、自内走外才是观察顺逆机转的关键。人身上清而下浊,清灵之区不易容邪,如果面部色素逐渐下行,好象云雾消散,说明病邪退却,当然可以预测它的好转,所以玉版论有上为逆下为从的说法。内为面部中央,外为面部两侧,中央为五脏所主的紧要地带,由此延尽两侧,其次为六腑,再其次为形骸……。一般说色素从外走向内为病邪自外入里,由轻而重;从内走外为自里达表,由重而轻。这种机转观察非常可靠,尤其是所谓的湿邪为病,色现沉浊晦滞的,运用这种观察方法测定它的发展情况,究意为“病益甚”抑“病方已”,确属百不失一,所以把它的诊察作用定为辨进退,这是很恰当的。
关于五色在面部的分属,我们中华民族是黄色人种,所以平人面黄明润,即使稍有偏兼之色,也往往为薄黄掩盖,经所谓“如缟裹”就是这个关系。病色一般以五色分属五脏:青为肝病,黄为脾病,赤为心病,白为肺病,黑为肾病。事实上应进一步分析。
五色如果只是隐隐出现于皮下,并不过分显露,所谓赤“如以缟(素帛)裹朱”,青“如以缟裹绀”,黄“如以缟裹栝萎实”,黑“如以缟裹紫”,这属于五型之人的生理偏象五色如果显得比较突出,但仍光明润泽。所谓“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虽然属于病色,而它的预后,还是好的(主生)。五色如果表现得沉晦枯槁,所谓“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烟煤)”、“赤如虾血”、“白如枯骨”即就属于预后不良的死色了。
上面的诊察判断虽然非常可靠,但只是重病、久病,病势已经深入到五脏的境地,才会出现“真脏”之色。如果初犯络脉,病邪尚浅,尽管出现的还是五色,但它所说明的就不是五脏而是六淫。如:白而薄泽,为风挟寒,兼身体薄弱为气虚。面红如醉为热甚,赤肿急为热入血分化火之象。淡黄暗滞为寒湿,重则黄如烟煎。黄明如桔子色,为湿热发黄。黄红垢腻为湿浊。白而稍干,为风燥偏寒。白而隐隐发红,皮肤急薄,为风燥挟热,或阴虚内热。青黑为寒邪深入血分,主痛。
面有分部,分属五脏。所以面上局部的现色,一般也是说明五脏的病变,其中包括相生相克。现只择其临床比较常见面可靠的举例如下:
“心热病者颜(额上)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妇科比较显著),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腮下)先赤”
心火刑肺金的痨瘵,颧赤大如拇指;肾气将败,颧黑;肾水克心火,额上黑。